“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近些年來,由于經濟體制的變革,城市困難群眾問題浮出水面,面對這部分生活艱難的弱勢群體,國務院及時頒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的出臺與實施,被認為是為困難群眾生活構筑的“一道安全防護網”,稱之為惠澤貧困戶的“救命之舉”。
城市低保制度在我市已實施近10年了,那么這項工作的運行與發展如何呢?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專題調查。
都市里的“村莊”
初秋的一天,記者踏進了秦州區澄園巷杜寶珍的家中,這位47歲的婦女,看起來明顯比實際年齡蒼老的多,她22歲的大兒子有智障,生活不能自理,杜寶珍除了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大兒子的身上外,還要負擔上初一的小兒子的日常生活。以往的歲月中,她僅憑著在區蔬菜公司上班以及丈夫在區煙酒公司工作所領取的微薄收入維系著家庭的生活,日子不算富裕,倒也穩定。然而,從1994年至1996年,她們夫妻倆同時下崗,生活從此一落千丈。為了解決溫飽,丈夫每天從市場上批發一些手機卡和廉價的手機套,打游擊似的在街上零售,經常是緊鎖著眉頭回到家中。在這段時間里,杜寶珍常常是以淚洗面……2002年1月,當杜寶珍第一次領到了360元低保金后,她沉重的心釋然了,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齊了當月的米、面、油、煤。談及以后的生活,杜寶珍說:“政府能夠救濟我們,我就要頑強地撐起這個家,教育小兒子好好學習,學有成就后好回報黨和政府的關懷!
與杜寶珍同樣景況的42歲的下崗職工哈志強夫婦,也每月領取著360元的低保金,同時他們還在街上擺了一個小地攤,靠賣一些襪子之類的小物品接濟生活,他們可喜的是,艱苦的環境中造就了一對好的女兒,兩個女兒現在分別考取了天水師院和西北工業學院,而且成績均在前幾名。
86歲的夏順堂老人是重新街社區的特困戶之一,老伴患病常年臥床不起,每月僅靠240元的低保金以及好心的鄰里照顧度日,老倆口雖然居住在不足8平方米簡陋的土房里,無聊地打發著流逝的時光,但談起低保制度,夏老蒼老的臉上還是露出了笑容,他說:“感謝黨和政府,如果沒有這些低保金,我們是活不到今天的!
城市低保,猶如一縷溫暖的陽光,滋潤著應該得到救助的弱勢群體,它既體現出了黨和政府的博大胸懷,同時在扶老、助殘、救孤、濟困、救災、助學、助醫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市的社會化進程中,城市低保制度充分發揮了其“可以將有限的資金運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的特點,既彌補了社會保險和就業與再就業政策的不足,又達到了解決城市低保對象生活困難這一最直接的“民生”目標。
據市低保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階段、分步驟建立并實施,即從1998年1月1日起首先在秦州、麥積兩區建立實施;1999年1月1日開始在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張家川建立并全面實施。保障標準至今已經過了三次提標,即一開始,秦州、麥積兩區月人均100元,秦安等五縣月人均80元;1999年7月1日,秦州、麥積兩區保障標準提高為月人均130元,秦安等五縣提高為月人均104元;2005年4月1日,秦州、麥積兩區提高為月人均143元,秦安等五縣提高為月人均114元;今年5月,我市秦州、麥積兩區提高為月人均157元,秦安等五縣提高為月人均125元。全市“三無”對象為全額補助,其他低保對象實行差額補貼。
今年以來,市民政局根據有關精神,對全市低保標準再度進行了調整,從2月份開始,市民政局組織470多名工作人員,采取家家入戶、人人見面的辦法,對全市低保對象進行了一次全面核實檢查,共清退出超過低保標準的對象1148戶2017人,占原低保對象人數的2.45%。按新標準核算,新增納入了保障對象2467戶4744人,比提標前增長了3.07%。截至今年9月,提標后我市城市低保對象共有39835戶89951人。
“破冰”三大難題
城市低保工作在我市實施以來,由于黨政領導重視、民政部門積極努力、有關部門緊密配合,保障對象的申報、審核、審批,手續嚴格,管理規范,保障對象真實、準確;堅持屬地管理、動態管理和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以及低保資金專戶儲存,專賬管理,封閉運行,?顚S茫l放實行社會化,確保了低保工作健康發展。但從前面的數據以及記者的調查可以分析出,目前仍有“三大難題”困擾著我市城市居民低保工作。
——低保對象人數呈增加趨勢,政府救濟壓力過大。據民政局的消息稱,造成低保人數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與失業保險并軌過程中,一些從“再就業服務中心”出來、又不能重新就業的人員家庭進入低保;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相當一部分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其中部分生活困難的居民戶需要納入低保;實行行業化管理、情況比較特殊的企業還有一部分特困職工需要納入低保;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企業減員增效,在近期內就業形勢還比較嚴峻的情況下,必然繼續產生新的貧困人口。
——有重病、重殘等特殊困難的低保家庭需要進一步救助。目前我市的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僅能維持一個家庭的最一般的生活需要,如果家庭中有危重病人或子女上學,家庭支出就會大大增加,有些家庭交不起每月的水電房租費,不少家庭住房條件很差等,都需要采取進一步的救助措施,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低保對象的大病醫療等問題。
——地方財政應當承擔的低保資金落實不夠,工作體系不完整。據介紹,近年來,中央用于城市低保的補助資金連年翻番,省、市兩級財政也相應加大低保投入,但從市民政部門掌握的情況看,我市縣一級財政落實低保資金的情況仍不理想,特別是經濟不發達、財政比較困難的縣顯得尤為突出。城市低保工作的重心在基層,受經費的影響,個別縣上低保工作人力資源缺乏,工作體系不健全,力量薄弱,甚至沒有機構、人員和設施,造成低保工作基層“無腿”的現狀。
9月中旬,市民政局分管低保工作的副局長李晉東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針對上述問題,李晉東略加思索后說,城市低保制度在我國所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中的發展趨勢是最好的,也是最與國際接軌的。這項制度在我市實施了近10年,目前可能被開發的內蘊幾乎都已經被開發出來了。但是由于城市低保制度或社會救助本身的“先天不足”,要想繼續邁進,就必須尋求一種能符合新世紀、新環境下的新的發展思路。他表示,市民政局正在積極與有關部門協商,推廣外地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諸如學習和探索建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體,以臨時救助制度和優惠政策為補充,以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相配套的綜合性社會救助體系,爭取為城市貧困居民解決更多的實際困難。
正如李晉東所言,這也是每一戶貧困家庭所渴望和期待的。在記者近期的調查中,我市絕大多數低保對象認為目前享受的低保金無法滿足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受訪的近20名低保對象中,自述這種情況的人占到了七成,勉強度日或僅能糊口的合計占到三成。在綜合調查中,我市低保對象生存的意志是頑強的,除享受低保金外,以靠打工收入、父母親友接濟或縮減日常開支來彌補家庭經濟拮據,是這部分貧困群體維持基本生活所通常采用的三種方式。
市低保辦公室主任秦定明深有感觸地說,低保制度的初衷只是對生活困難的人給予暫時性的最低生活保障,它的預期應該是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后,能夠使其擺脫生活困難的狀況。然而,低保制度的實踐過程中呈現出了一個長期的低收入群體的跡象。之所以有制造“制度依賴”的傾向,是因為低保制度本身給予低保對象穩定的預期,即只要收入沒有增長,就可以按月享受政府的救濟。因此,只有逐步淡化現行低保制度單純救助的色彩,強化生活保障與促進再就業同步,才能抑制這種負效應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