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孔子學院院長張立文在演講 |
|
|
來自臺灣的李畊是唯一穿中山裝參加會議的代表 |
|
|
香港中文大學黃坤堯提出把古老易學與現代文化相聯系起來 | | | |
|
【大公網訊】大公報記者楊韶紅甘肅天水報道,連日來,來自兩岸三地學者在「羲皇故里」天水舉行的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上,就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並促進其現代化進行的熱烈討論。
兩岸應共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
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饒穎奇說:「我們不否認隨著科技的發(fā)達,中西文化的交流。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的現代化不只是世界潮流和趨勢,同時也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綜合反映。所以如何處理傳統(tǒng)與現代化的關系?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始終是文化現代化的中心論題!也是今天重建新的中華文化不得不深入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他指出,中華文化的現代化的轉化,首先要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現代人不竭的精神源泉;其次是要把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廣泛的應用於現代化的社會管理和經濟發(fā)展的領域之中,讓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在社會和經濟發(fā)展中,產生催化和酵化的作用,透過文化建設的現代化,來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以體現傳統(tǒng)中華文化的價值。
他說,近年來大陸已在現代文化需求下積極的推動各地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例如,北京的798文化藝術特區(qū)已與故宮、長城並駕齊驅,北京有一句順口溜:「早上到長城,下午去798,晚上吃烤鴨。」比臺灣的文化產業(yè)進步。同時,大陸不僅北京的798文化特區(qū)如此,其它以「創(chuàng)意、科技、文化」為主題,內容涵蓋廣播電視電影,文化旅游景點,動漫游戲博物館藝術精品的文化產業(yè)在近兩三年間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以跳躍式的速度發(fā)展,成長驚人。
但他亦指出:兩岸三地間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促進其現代化方面負有共同的責任,大家應更加注重交流、學習,在更多層面、更廣范圍來弘揚我們的文化精髓。
古老易學須與現代文化相聯系
香港中文大學黃坤堯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有所錯。」
他並總結說:「我講這些,是想將古老易學與現代具體的文化科學聯系起來告訴人們,古老的八卦已充分揭示了今天我們所講『格物』理論,它對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意義重大。」
各地祭祖別有用心無益於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劇作家王石就當下內地盛行的「祭祖」之風指出:「許多『祭祖』不真摯,伏筆太多,別有用心。依據不真實,誇大傳說、神話。各地存在相互爭搶,攀比之風,甚至總在比『誰更古老』、『更偉大』,學術界應對此提出懷慮很重要,這是科學動力。
他指出,全國每年有6000多個節(jié)慶活動,這些活動需要多少費用來支撐?對於我們發(fā)展文化究竟起到什麼作用?
中山裝是傳統(tǒng)文化的服飾象征
臺灣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發(fā)行人李畊是唯一穿中山裝參加會議的代表,他在研討會發(fā)言說:「我專門穿了這身中山裝來的,因為我認為,它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服飾象征,但來了之後,發(fā)現,唯有我獨自一人穿這樣的服飾,感覺有些失望。我本來是認為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中山裝是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所共同認同的代表民族傳統(tǒng)的服裝,看來,今天的人們對個人裝束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代表服飾已各有理解了。」
他並指出,會議制作的代表姓名桌簽上,其實是用電腦為他造了一個「畊」字,因為內地使用簡化字,電腦直接寫不出來「畊」,只好用「田」和「井」拼出來個「畊」字,他的名字因此看上去像「李田井」。
他說:「現在有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斗爭存在,這也是我們研究討論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的一個關鍵問題。文字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尤其漢字,它本身所包含的意義非常深刻。他並指出:「干部」的「干」被簡化後,也失去了該字本身深刻內涵。以至,我們今天看到在崗位用人上,「無論是學物理的、學化學的、都可以到部長的位置上來做部長,只要你的上層認為你可以就行,因為,他只講這個崗位的工作,其他都可以不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