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正值金秋時節,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我市隆重召開。在會議間隙,記者采訪了遠道而來的臺灣師范大學副教授邱榮裕。
讓初來乍到的邱榮裕教授談對天水的印象確實有點勉為其難。然而,天水的氣候、文化以及民風、民情仍給邱教授留下了深刻記憶。
邱榮裕教授10月5日到達天水。那天,天水細雨霏霏,空氣清新,與剛下飛機時的咸陽有著很大的不同。邱教授說,來時秋雨綿綿,他們認為只是巧合,但聽說天水的由來——天河注水之說,便由衷感嘆天水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積淀。組委會安排他們當天下午參觀了玉泉觀,幾個實習的學生自告奮勇擔當起他們的導游。“民風質樸,性格豪邁奔放,充滿朝氣”是邱教授對我市的第一印象,“雖然接觸的人不是很多,但從他們的言談舉止方面我可以看出來。”
邱榮裕教授對我市多年來持之以恒挖掘整理,并積極保護歷史文化古跡十分贊賞。他說,文化貫穿于人類的發展始終,重視文化,就是重視發展。他談到,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它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
中國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漢語中,文化就是以倫理道德教導世人,使人“發乎情而止于禮”的意思。繼承、發揚先祖給我們留下的珍貴遺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種責任。
此次研討會上,邱榮裕教授從歷史研究與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將臺灣民間生活的習俗與事例,有關八卦圖記的運用,作為探究臺灣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受伏羲文化影響與傳承的主要課題。他在發言時說,臺灣民間生活習俗,不僅充滿著許多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也深受伏羲文化影響。目前臺灣民間使用八卦圖記普遍,其蹤跡不僅可在生活中的建筑物看得到,也在很多的節慶場合,如廟會、婚禮等儀式中出現,這些在臺灣為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之事,但仔細探究,則無不是來自中國傳統社會,受伏羲文化影響,由于沿襲已久而不自覺。
記者簡單介紹了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請邱榮裕教授談談看法,邱榮裕教授從發展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他說:“從某種意義來說,文化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若人的經營能力低,即便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也想不出開發利用的路徑,利用它來盈利,就只能是文化事業,而難以成為文化產業。若人的經營能力高,就會謀劃出開發利用的途徑,利用文化資源來獲取高額利潤,自然就成了文化產業。天水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等等,只要合理開發利用好這些文化資源,就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再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記者聽了邱榮裕教授的一席話,不禁為之震撼,這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旅游富市”發展戰略竟不謀而合。
由于時間關系,采訪略顯短暫。我們與邱榮裕教授相約,來年他帶學生來時再做一次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