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少年成功的背后
——記2006年高考我市理科第一名單通
本報記者 徐強 陳娟
一位個頭一米八幾,身材有點單薄,很陽光的少年,微笑著,很有禮貌地回答著記者的問題。
這天是7月14日,高考第一批錄取放榜的日子。這位少年,就是以675分成為2006年高考理科我市第一名的市九中學生單通。
單通的小學、初中是在麥積區橋南聯中上的。初中畢業后他考取了西北師大附中,卻只在那兒上了半學期。在他18年的生活中,給他的成長施以影響的首先是他的父母。
單通的父母都是某部駐我市的軍人。說起父親,單通用了四個形容詞:內向、堅定、沉穩、果敢,并說:“父親能夠把握大方向,是我堅強的精神后盾。”提起母親,單通也用了四個形容詞:和藹、平易近人、聰慧、賢惠。他說:“在做人的道理上,她給我講得很多,一直鼓勵著我前進。”
這對軍人父母,從小就對兒子進行著啟發、鼓勵式的教育。如果他做錯了什么事,他們就會給他講道理,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再次出現。
初中時,單通熱衷于網絡,甚至還辦過一個網站,就是那種江湖聊天式的,并做了站長。初二時,母親一次在網吧找到他,卻什么也沒有說,也沒有打他,只是自己責備自己。這讓單通感到非常愧疚。接著,母親便對他進行一番教導,讓他明白了許多道理,也建立了中考考第一的目標。自初三始,他再沒有上過網。單通說:“我對自己進行了很大的克制,很快地,學習成績也跟著上來了。”
高個子的單通喜歡打籃球。上學期他想加入校籃球隊,便去征詢父親的意見。本想父親不會同意,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父親卻說:“這是好事情,打籃球可以放松自己,還可以在體力上和精神上為上大學做準備。”父親的支持,讓單通至今仍感欣慰。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單通不僅刻苦努力,而且對老師、同學始終彬彬有禮。在這樣的家庭里,單通學會了堅強,懂得了奮斗,同時也理解了高效利用時間的意義。什么時間睡覺、起床、做作業都很有規律。不僅如此,高三時,他還給自己的學習定了目標——數學140分,語文120,英語130分,理綜290分。他每次考試都向這個方面去努力,若達不到就總結一下,查缺補漏。他就這樣一直有規律、有目標地生活著。
自小學始,單通就遇到了許多優秀的老師。他永遠不會忘記小學的班主任杜雪麗經常說的一句話:“單通,你不考第一,我就‘收拾’你。”正是這句話,使他開始養成了朝著目標努力、決不放松自己的心態。而正是初中的周克勤老師,給他定出了考上清華的目標。
高中的張建新老師,又不時鼓勵他,不僅給了他考上清華的信心,為他做了上大學的前期準備工作。張老師還在人品上教育他,一次,他想和一個文科比較好的同學坐一塊,便去找了張老師。張老師說,這樣一動,全班都得動,他說:“張老師在暗示我;做人不要只考慮自己。”
單通的成功,離不開家庭和老師的教育,也同樣離不開他自身的努力。
說起學習,單通顯得很健談,也很開心。他認為經驗、方法是從實踐中來的,但勤奮和拼搏應該是前提。
他說,有的題做起來好像很容易,其實是有經驗在里面的。單通每天比別人要多看2個小時的書,往往奮戰到晚上12點。他說:“我每天都要問自己,是不是浪費了時間?”
他說,在勤奮的基礎上,上課認真聽講、高效率地完成作業,就顯得特別重要。同時,背英語單詞要遵循記憶規律,理科方面要在掌握課本的基礎上大量做題,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也是不可或缺的。單通說:“每天都得做,不能斷,一斷就意味著成績下降。”
面對平時做錯的題,有些同學看看參考答案,就算完事了,而單通卻不這樣做,他要把錯題再認真做一遍。他說:“細心也是一種能力,我要在這個能力上鍛煉自己。”即使這樣,他對沒有建立錯題本,還略有遺憾。他說:“如果建立了,這次成績會更好一些。”單通認為,什么成績都來自于習慣,習慣改變了,也就改變了成績。
至采訪結束,仍沒有高考放榜的信息。但十多個小時后,單通在網上看到了自己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錄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