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風“舞龍”正當時
——訪節會公祭活動部負責人李寧民
伏羲文化旅游節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促進我市經貿、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而帶動節會走向國內、走向海外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公祭伏羲大典,正是這項祭典凝聚了億萬華人的心,提升了天水的知名度。今年的伏羲祭典結束了,作為節會公祭活動的負責人李寧民又是如何看待這次祭典的呢? 日前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李寧民說,今年伏羲祭典檔次高、規模大、公祭程序嚴,主要特點表現五個方面:一是省政府高度重視。省上的相關領導出席了公祭前的3次大型的新聞發布會并主持公祭、恭讀祭文,使公祭體現了“公辦”的特點,并成為我省重要的文化品牌;二是出席公祭的領導多,海內外嘉賓多,使公祭活動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一件大事。國家領導人許嘉璐、周鐵農應邀出席、省政府和國家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聯合主辦公祭大典,說明公祭伏羲大典已經成為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的重要活動之一。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和80多位外賓參加公祭是今年活動的又一亮點,這對對外弘揚伏羲文化、提升天水知名度,推動我市經貿、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效應;三是宣傳工作從省內走向海外。會前3次大型的新聞發布會,公祭大典時的5000多名嘉賓、80多家新聞媒體的現場采訪、甘肅衛視的現場直播,開創了公祭報道的新局面。在報道中,各媒體突出表現了弘揚伏羲文化這一主題,讓更多的人從公祭伏羲大典中了解了伏羲文化;四是公祭大典的程序更加傳統化、程式化,突出了品牌效應和天水的地方特色。近年來,全國各地的祭祀活動很多,如何讓伏羲祭典具有鮮明的特色成了一個新的問題,因此,他們不斷從天水民間祭祀和歷史文化中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創新祭祀樂舞和禮儀,使公祭更具吸引力、更接近歷史民俗文化。今年,公祭的音樂、舞蹈和旗幡都在研究歷史和突出天水地域文化的基礎和特點上進行了新的設計和編排,突出了文化品牌和天水的地方特色;五是公祭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市民對伏羲的敬仰之情加深。許多市民在今年公祭的當天前來祭拜人文始祖伏羲,人數超過了歷年的公祭和民祭。公祭的當天,由于進入伏羲廟祭拜的市民太多,超出了大院所能容納的極限而不得不緊急關閉大門,對此他們感到非常遺憾,也請市民諒解。
李寧民建議,公祭大典是傳承歷史、弘揚伏羲文化的很高檔次的文化活動,但由于目前的人力、物力的限制,在歷史文化研究上還有不足。公祭大典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品牌,對于祭祀的日期要相對固定,便于海內外客人參加。對于伏羲文化的宣傳形式、宣傳范圍也應有所創新,要聯系歷史遺存進行多方位宣傳,要人人都來關心宣傳伏羲文化。另外,伏羲廟及祭祀廣場的硬件設施、維修和完善工程要與這一品牌相適應,加快開發以祭祀為主的各項建設。天水是“羲皇故里、龍的故鄉”希望這一口號能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叫響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