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會經濟這樣走來系列報道之文化篇(下)
文化大市枝繁葉茂碩果豐
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在今年的節會期間,我市將公布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介紹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資源和分布,并在此基礎上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基礎設施建設提速
2002年以來,我市啟動了伏羲廟維修保護工程;胡氏民居、秦安興國寺維修保護工程,秦州大劇院、光明劇院、萬壽宮等維修重建工程,邵力子捐書陳列室、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建設等重點文化建設工程和標志性文化亮點工程;基層兩館建設及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逐步得到加強,先后建成了秦安縣圖書館、武山縣圖書館、麥積區文化中心大樓、秦安縣宣傳文化中心、張家川縣宣傳文化中心,建成了24個建筑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的鄉鎮文化站,對部分縣區的村文化室、圖書室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文化市場繁榮發展
隨著節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我市文化部門全面確立了文化產業在文化事業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并結合全市文化建設發展實際,大膽嘗試從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目前,我市已努力培育形成了文化娛樂市場、藝術培訓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美術品市場、網絡文化市場、出版物市場等相對完善的九大文化市場體系,各類文化經營單位達到了900余家,從業人員1.2萬余人,年上繳國家利稅達到1200萬元,初步形成了公平、公正、公開的文化市場經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