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1946年10月生,甘肅省秦安縣人。現為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蘭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民間文藝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以及中國西部區域文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出生于秦安縣的蘭州大學教授武文對故鄉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5月30日晚上,為博士生答辯忙碌了一天的武教授已很疲憊,但聽說家鄉來記者采訪他,欣然答應。
一說我們是來專程采訪有關伏羲文化研究的,武教授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他說,有關伏羲文化的學術討論已經很多,作為天水人,他更關注天水在研究伏羲文化、弘揚伏羲文化方面做的工作。
武教授建議說,伏羲文化昭示著中華文明的源頭,天水市在弘揚伏羲文化方面,一是要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去研究伏羲文化。從歷史文獻資料、活態文化的資料來看,伏羲與我們天水的關系更為密切,伏羲和伏羲文化就誕生于天水,這是不容置疑的。至于其他地方有伏羲的遺址,也不奇怪。任何文化都不是一陳不變的,每種文化都有它的流動性,從時間序列上看,文化可以從一個地理空間進入到另一個地理空間,文化就好似一條截不斷的歷史之河。那么研究伏羲文化,就要科學地來認識伏羲文化,拓展對伏羲文化研究的新空間。越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東西就越有世界性,他主張應當把伏羲文化變為世界性文化,不要局限于一個地域文化,應該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去發現、挖掘出伏羲文化在社會學、民族學、哲學、美學、人類學等方面的價值,這樣才能夠把伏羲文化推向世界。
二是要注重伏羲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在伏羲文化的研究工作中,不僅要全面地搜集各種歷史文獻、專家專著、學術論文等,更重要的是要搜集、整理民間的神話、傳說、歌謠、小曲那些口傳文學。歷史的延續更多的是文化的延伸與流傳,這些非物質文化正是使文化得以延續的最重要的特質。
三是要積極搶救、保護伏羲文化中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產業化發展的方式,增添一些群眾性的表演活動,讓外地人一到天水,就能看到古色古香的伏羲文化的再現。特別在伏羲廟,不光要有恢復原貌的建筑群,還應有活生生的民俗表演,比如武山的羊皮鼓、秦安的蠟花舞、秦州的夾板舞等,作為一種商業性的表演,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伏羲文化的魅力。
四是要尋求出伏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對接點。武教授認為,通過對受伏羲文化影響下的天水地域文化的整理,可以看出伏羲文化的沖擊波和驚人的歷史影響,進一步尋找伏羲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對接點,特別是伏羲文化表現出來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對當代的指導作用。在伏羲文化的研究中,不但要組織學者進行討論,設計出如何發展伏羲文化的藍圖,同時要吸引外地有眼光的企業家,來天水創辦有關伏羲文化的產業,向世人展示出天水內涵豐富的文明,并通過產業化活動,促進天水經濟更快地發展。
采訪結束,已是華燈初上,送別時,武教授熱忱地說,希望家鄉把伏羲文化做大做強,讓天水厚重的歷史文化能夠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