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天水>>正文 |
不能忘了“回家的路” |
(2006-6-12 10:55:00)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日報 侯若志 打印本頁 |
|
|
從公元2006年6月10日開始,古老中國迎來嶄新的“文化遺產日”。從今以后,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都是“中國文化遺產日”。 據報道,作為文物大省的甘肅省將在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到來時開展一系列活動,尤為甘肅百姓雀躍的是,6月10日當天,甘肅省的各級各類文物景區、文物保護等單位將免費開放。 就在我們這座城市上下正在翹首期盼著2006年度伏羲文化旅游節來臨時,又接連傳來了更為利好的消息,6月2日,在國務院公布的518項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天水太昊伏羲祭典榜上有名;在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我市的“玉泉觀”、“后街清真寺”、“秦安文廟”均晉升“國保”。 但從國內看,不好的消息也不少。有報道說,中國戲劇界唯惟一的國家二級機密—川劇“變臉”絕活,被個別貪圖錢財的演員私下向國外傳授,并已流傳到日本、新加坡、德國等地的娛樂場所,有網友直斥泄密者為“藝術漢奸”。還有一種行為時下很普遍,很流行。那就是打著“保護”的旗幟,進行“文化遺產”爭奪戰,爭名人故里,爭“××鼻祖”,爭傳說的歸屬。從炎帝到老子孫子,從司馬遷到董仲舒、從妲己到楊玉環,到處都在爭著說是自己這地方“下的蛋”;梁祝故事很動人,于是一下就冒出10多個“梁祝故鄉”。以上現象歸結本因只有一個字“錢”。面對文化,鈔票是一個很吊詭的東西,征集遺珍、購回國寶需要錢,偷賣絕技、爭做故里為了錢。“文化遺產日”總不能變作“文化籌錢日”吧? 2004年,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曾大聲疾呼“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文化發展的源泉,當前亟需加強民間文化的保護,因為我們不能忘了‘回家的路’”。 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的文化遺產,是千百年前祖先留給我們幸運的禮物,也是民族文化經過歷史風雨的淘洗后留下來的薪火。它包含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審美追求與情感記憶。同時,它也是現代民族國家共同體的構成基礎與重要標識。保護文化遺產,也就是保護我們的情感與價值,守衛著我們內心的家園,延續我們祖先的夢想,同時也是維護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文化獨立與主權。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系統的、長久而艱巨的任務。文化來自民間,文化屬于大眾。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固然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提倡,搞一系列活動也好,免費游覽也罷,歸根結底是為了喚醒民眾的保護意識,而保護好文化遺產更需要全體民眾自下而上的努力。 因此,在祖先創造的遺存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應常懷敬畏之心。越是在社會發展快的時期,保護現有的遺存,留下祖先的記憶,就越顯得重要。只有清晰地知道我們從何而來,才能以更堅實的步伐和自信向未來走去。 在奔向未來的路上,我們不應該失去記憶,更不應該忘了回家的路。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