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名城民居系列報道(三)
天水民居:我們這樣保護你
今年五一“黃金周”,記者走進了天水市秦州區最具民居代表性的胡氏民居。在這里,記者發現東院和西院的保護修繕工程已基本結束只有東北角在緊張施工之中。
胡佳寧,南宅子創建人胡來縉的第十八代孫,從小在南宅子長大。胡佳寧說,這次南宅子維修是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的,規劃和實施過程也都是按國家文物法的有關規定在執行,作為后人,看著祖傳的宅第能被妥善保護。他感到非常高興。
胡氏民居保護工程面臨收尾,那我市的其他民居保護工程呢?
2003年6月,經過科學鑒定,曾經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計劃異地保護或拆遷的石家巷、連家巷,哈銳故居、張慶嶙故居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行列。同年底,東到大同路,西到交通巷、南到解放路、北到自由路一片面積為41120平方米的民居,也列入了核心保護范圍。
2004年2月4日,天水市秦州區西關片民居保護工程正式啟動。
2004年4月,天水市政府將合理地保護好古民居建筑群提上議事日程,邀請一個專家小組對秦州區育生巷、三星巷、澄源巷、飛將巷的古民居建筑群進行了詳細普查,認定161處院落為明清古民居庭院,其中38處需要實施保護。
從5月開始,天水市政府已投入4000萬元,對胡氏民居中的南宅子及文廟進行修繕,搬遷小學、幼兒園各一所,置換保護用地近百畝。對澄源巷、育生巷、棗園巷等西關重點保護片區內的一批即將倒塌的保護民居進行支撐、扶正和加固。
6月,秦州區自由路、交通巷的古民居修整工程啟動,沿街9棟古民居開始進行大面積修繕。
7月,天水市政府宣布今后將每年拿出9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的保護和管理。
2005年5月,美國《世界日報》及澳門《華僑報》登載消息:甘肅天水啟動伏羲城民居整修工程。
2005年底,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強秦州區古民居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古民居保護是市、區兩級人民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要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經過三年努力,天水古民居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在實地考察之后,李膺副省長對天水市在文物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表示滿意。他說,天水市取得的突出成績,不僅有效地保護了本市范圍內的文物,也為全省文物保護工作樹立了榜樣,為全面完成我省文物博物館事業“十五”規劃的既定任務和開創文物工作新局面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