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4日召開的全市科技大會上,當天水電氣傳動研究所所長張軍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春手中接過“首屆天水市科技功臣”的獎牌及20萬元獎金時,面對記者,他的第一句話卻是:“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我所獲得的各種榮譽,實際上是一個集體凝聚力和不屈不撓、永攀科技高峰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30多年來天水電氣傳動研究所兩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和堅持奮斗的結果。”
今年43歲的張軍生于民勤縣,1980年,當這個年輕人從河西走廊荒涼的戈壁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安理工大學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時候,他所萌發的要以專業技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遠大理想,注定了要在以后漫長的人生征程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輝煌樂章。1984年,張軍畢業了,并以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好的個人素質爭取到了天水電氣傳動研究所惟一的一個分配名額,從此開始了與圖板為伴、與圖紙相依枯燥而充實的生活。
天水電氣傳動研究所是上世紀70年代從天津搬遷我市的三線企業,從事電氣自動化設計研發,其產品廣泛應用于石油、煤炭、電力、冶金及重大基礎科學研究等行業。進入電傳所伊始,受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嚴謹、踏實的作風熏陶,加之良好的創業機遇和環境,張軍在基層腳踏實地,兢兢業業,一干就是7個年頭。1991年他升任為軋鋼室副主任;1995年3月任所長助理兼企管辦主任;1995年9月至11月,所里委派他主抓銷售工作,在跑市場、找銷路的3個月時間里,他學會了調研市場,定位產品,跟蹤服務,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當年底升任副所長。1998年底,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電傳所面臨著新一輪市場的挑戰,張軍挑起了電傳所掌門人的重擔,全身心地投入到產品的創新與開發中。從1984年到1995年,張軍先后參與和主持了多項重點工程項目的研發設計,通過科技創新,自主研發,電傳所的新產品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1997年,電傳所石油鉆機控制系統銷售僅2套左右,產值約1000萬元。張軍首次提出了將全數字控制技術運用到鉆機電傳動系統中,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攻關,1998年代表我國二十世紀最新技術水平的海洋鉆機全數字電控系統,在勘探二號海洋鉆機平臺上成功投運,系統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成功實現數字化后,張軍立即主持了交流鉆機控制系統的可行性研究,提出了研制“ZJ40DBS變頻鉆機電傳動系統”設計方案,創新開發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變頻電動鉆機控制系統,該系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省十大專利產品,項目申請專利技術9項。在出口烏茲別克斯坦鉆機中一次中標10套,產值達7300余萬元,成為該所歷史上一次簽約產值最高的項目。截至目前,該產品產值累計達到近6億元,并出口60多套,使天水電傳所的年工業總產值從“九五”期間的5000多萬元,增加到“十五”期間的一億以上,近三年共計新增利潤2855萬元,繳納稅款3285萬元。
20多年的科研開發和工程實踐,使張軍扎實地掌握了基礎知識,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并對國內外技術狀況有了較為準確的把握,也為他今后走持續創新、科技產業化道路奠定了基礎。采訪結束時,張軍對記者表示:“從大學畢業到現在,雖然一直工作在天水,但我無怨無悔,并為能從事自己所喜歡的專業而欣慰,為能在祖國偏遠的西部研制出國際先進的自動化裝置而自豪。我會永遠珍惜自己走過的每一步,也將會一如既往,再接再厲,以更優異的成績回報國家、回報天水。”
圖為中共天水市委書記趙春為天水市科技功臣張軍頒獎 圖片拍攝:天水在線
圖為天水市科技功臣張軍接受天水電視臺記者的采訪
圖為天水市科技功臣張軍在天水市科技大會上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