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水晚報》的記者,祖籍在陜西,熱愛將陜西和甘肅連接起來的渭河,從5年前開始,他一直關注渭河的變化,因此獲得過“中華大地之光”特別獎。他就是剛29歲的魏曉文。
魏曉文生活在渭河邊的天水市,因祖籍陜西洋縣,經常沿著渭河從天水乘車到西安,對“長安八水”之一的渭河有著特殊的感情。 5年前的一天,有讀者投訴渭河污染情況,魏曉文想,自己的家鄉在天水,祖籍在陜西,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渭河都是自己的母親河,一定要為保護她盡一份力。于是,他策劃了“走進渭水生命線”大型環保采訪活動,《天水晚報》共有10名記者參加了這次采訪活動。
魏曉文承擔了最艱難的走渭河甘肅段全程的采訪任務,他從渭源縣開始采訪,一直采訪到寶雞,行程400多公里,其中在天水境內他和同事全是徒步行走。他們身背照相機、水樣等15公斤重的行囊,到第4天就累得滿腳血泡。由于擔心水樣丟失,他硬是背著幾十個水樣走完了全程。
經過實地走訪調查,魏曉文和同事們發現,渭河存在的問題并非只有污染一項,還有河床遭破壞、水源匱乏等問題。當時由于寶蘭鐵路復線的建設,工程需要大量的砂石,采砂者紛至沓來,都選擇了距工程最近的渭河進行開挖。根據魏曉文的統計,天水境內300公里長的河段,采砂場就達50多處。由于采砂,河水被攪得渾濁,魚蝦也因此而絕跡。而上游生態惡化又導致渭河支流水量減少,沿河各地層層截流,無計劃利用渭河水,造成渭河流量減少。有的地方工業污水將渭河染成血紅色、黑色。渭河遍體鱗傷,慘不忍睹,魏曉文痛心疾首。
實地考察完,魏曉文又和記者采訪了有關單位。在魏曉文的統籌下,10名記者共寫出了4組10萬字的報道。
稿件見報后,在天水產生了強烈反響,次年,天水市有關部門開始了對渭河各種問題的治理,除關停一些污染企業外,對采砂場也加強了管理,天水市政府專門出臺了《水源地保護辦法》。
“走進渭水生命線”采訪活動結束后,魏曉文依然關注渭河的生態環境,每年都采寫十多篇有關報道。去年,他成為要聞部副主任,但并沒有放棄對渭河的關注。他告訴記者,5年前采訪時,他就將對渭河的關注做了一個10年計劃,計劃明年再沿渭河走一趟,看看渭河的變化。記者吳飛金石
以下資料圖片于本文無關,配圖:天水在線
資料圖片:2005年10月23日中午12時魏曉文站在紅其拉甫7號界碑,身后便是巴基斯坦
2005年10月11日下午15時,羅布泊湖心留影
圖:2005年10月8日魏曉文整裝待發,準備向羅布泊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