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羲皇故里甘肅天水驕陽似火。筆者有幸跟隨這支英雄部隊緊急出動,全副武裝向千里之外的昆侖山高原挺進。腳步匆匆的官兵自豪地說,這已是他們第三次赴高原寒區進行適應訓練。一路上,只見團隊千人百車穿大漠戈壁、翻冰川雪山,雖屢遭強敵多方襲擊,幾經高原缺氧和暴風雪的考驗,但官兵們闖天塹,戰頑敵,攻克道道難題,順利抵達預定地域。部隊奔襲間隙,一身戰斗著裝的團政委李碧勝給我們講起了這支紅軍團隊的輝煌戰斗歷史。
1934年,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后,鄂豫皖邊區主力紅軍北上長征。為了保持黨的旗幟,保存革命的火種,保衛蘇區人民的利益,剛剛組建不久的該團,毅然堅決留在大別山腹地堅持蘇區游擊戰爭。此后3年里,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官兵們住山洞、吃南瓜、啃樹皮,積極尋找戰機消滅敵人,出色完成了任務。
抗戰爆發后,該團在日、偽軍大舉進攻、當地土頑頻頻襲擾的復雜斗爭形勢下,創建了華東敵后第一個抗日民主根據地———淮南抗日根據地。1942年盤踞在鄂豫皖邊區定遠縣杞崗的日、偽軍和當地土頑,加緊襲擾破壞我根據地,想方設法壓縮我軍的生存空間。面對日、偽和當地土頑的三面夾擊,4月,接到命令該團主動出擊,拔掉杞崗守敵、土頑牛登峰這顆“釘子”。4月20日晚,團隊急行軍80余里,兵分6路向杞崗發起猛烈攻擊。戰斗打響后,該團偵察隊組織25名突擊隊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入敵人老巢,揮舞大刀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打得敵人落花流水。經過半夜廝殺,該部230余名敵人被殲,近百人被俘。戰后,陳毅軍長稱贊該團“英勇頑強,戰斗作風好”。新四軍二師授予該團“金剛鉆”光榮稱號。在此后長期革命戰火的洗禮中,該團逐步形成了“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沒有戰勝不了敵人”的“金剛鉆”精神,成為團隊攻難關、戰強敵的強大精神支柱。
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鑄牢官兵的精神支柱,培育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該團把弘揚“金剛鉆”精神作為重大歷史課題。
前些年,團隊被確定為首批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快速反應能力是應急機動部隊戰斗力的基礎。為提高部隊的機動能力,幾年來,從河西走廊到騰格里沙漠,從青藏高原到賀蘭山深處,哪里地域陌生他們就組織部隊向哪里機動,哪里條件艱苦就在哪里駐訓練兵。通過多年持續不斷地組織部隊全員全裝進行千里奔襲,團隊大梯隊機動速度由原來的每小時20公里提高到60公里,小梯隊機動最高時速達到了80公里,部隊“走、打、吃、住、藏、管、修、救、供、聯”等應急機動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明顯提高。
2001年,該團全員全裝首次赴昆侖山地區進行高原寒區適應性訓練,就創造下了集團軍部隊機動距離最遠、到達海拔最高、參訓課目最多等十多項高原適應性訓練的紀錄。野戰宿營偽裝、野戰流動伙房、野戰食品攜運袋、單兵睡袋等經驗和項目被軍區推廣。
在該團采訪,筆者時刻都能感受到官兵強烈的使命意識和勇往直前、積極迎接各種挑戰的進取精神。在昆侖山演習現場,筆者在團作戰指揮舫艙內目睹了該團官兵網上對抗的激烈場面:只見參謀人員輕點鼠標,電子地圖在方寸熒屏快速生成,敵我戰場態勢一目了然。在指揮員的精確指揮下,電子炸彈準確炸毀目標,正在雙方兵力廝殺激烈時,“黑客”入侵,電腦屏幕一片雪花……
“把‘金剛鉆精神’像接力棒一樣代代傳承下來”。在“金剛鉆精神”的激勵下,昔日威震敵膽的“金鋼鉆”,今天依然是讓人仰慕的打贏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