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為交通部、甘肅省聯合推薦的以實踐“安全、環保、舒適、和諧”為勘察設計新理念的典型示范工程之一寶(雞)天(水)高速公路的初步設計方案通過交通部批復,施工圖紙設計也已完成。
據了解,由于項目地跨黃河與長江兩大水系,地質、地形條件復雜,路線所經的林區、風景名勝區較多,因此在設計這條路的過程中,在滿足道路“安全、快速、舒適、經濟”的使用功能的同時,本著對生態環境“最小程度的破壞,最大限度的保護,最強力度的恢復”的原則,寶天高速公路設計凸顯了“環保、景觀、美學”的思路,將公路建設與自然、人文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貫穿到設計的每一個環節。
路線布設預留動物通道
寶天高速在路線布設過程中,盡量避免高填深挖,以減少對原有地形及生態環境的破壞,靈活運用技術指標,適應地形布線。寶天高速公路全長91.114公里,其中,橋隧占了線路總里程的65%,路線穿越的小隴山林業實驗局所轄的4個林區內野生動物種類較多,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云豹、林麝、黑熊、獼猴等33種。據寶天高速設計負責人介紹,路線在經過舊莊溝時,因為溝內植被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高速公路對主河溝的擠占和對植被的破壞,所以,在舊莊溝內布設了一座特大橋和兩座大橋,還預留了動物通道。同時,在布線時,遵循地質選線原則,避開不良地質區域。街子鎮是一個人口稠密的村鎮,為了減少對沿線居民的干擾,路線避開了街子鎮。在選線過程中,還注重對名勝風景區的保護,據了解,仙人崖風景區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5個景區之一,為了保護景區內植被及人文景觀,線路選擇了從仙人崖核心保護區的邊界經過。
橋梁布設體現美學特征
寶天高速路線設計遵循“標準靈活,合理優化,保護環境”的原則。橋梁布設除了體現“安全、環保、舒適、和諧”的理念之外,還體現美學特征,符合了景觀要求。路線在穿越虹門子溝、水石崖溝、溫家河、黑溝時考慮到橋梁處于旅游區內,并且路線線位較高的特點,個別橋梁設計了箱形拱、連續鋼構等橋型方案,并對其下部構造也進行了美學效果的處理。在隧道洞門的設計上,貫徹“早進洞、晚出洞”的原則,依山就勢,避免了洞口段側坡及仰坡的大挖大填,較好地維護了原有的生態地貌。另外,針對該工程的路基挖方總體大于填方而且填挖方不平衡的特點,在設計過程中,本著少占耕地,以防水土流失的原則,合理選擇取土、棄土位置。取棄土場多選在了荒山、荒坡上,或是路線以外的沖溝或低凹處,而且對取棄土場結合地形進行防護工程與排水工程設計,以減少因公路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及環境破壞。
景觀設計體現文化魅力
寶天高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沿線有著豐富的自然、歷史及人文旅游資源。將高速公路與周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體現天水特有的歷史文化魅力,成為寶天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指導思想。
在景觀設計中,寶天高速突破了傳統的硬質景觀設計思想,嘗試可持續發展的景觀規劃設計思想,對全線環境景觀進行了總體規劃,形成了“兩帶、六區、九個景觀節點”的景觀設計框架。“兩帶”即路線經過的以仙人崖、凈土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歷史帶和以桃花溝森林公園、百花林場等林場區段所組成的自然生態景觀帶。“六區”即路線穿越的渭河峽谷景觀區、街亭古鎮人文景觀區等為代表的六處風景名勝區及自然保護區。“九個景觀節點”即互通立交、收費站、服務區等景觀。
在路基邊坡生態防護工程設計、隧道出入口景觀設計、取棄土場植被防護工程設計中,都堅持“恢復性設計”原則,使因工程施工破壞的植被、生態群落得以較快恢復,融入當地自然和人文景觀之中。在中央分隔帶景觀設計上,采用形式多樣、錯落有序的植被或綠色防眩板,起到分隔空間、變換過渡、襯托景物、美化環境及防眩效果。在綜合景觀標示信息系統設計中,設置了大量與景觀、旅游相關的標牌信息,同時在材質的運用上也采用了自然趣味性的形式。橋頭錐坡景觀綠化工程設計,采用攀緣植物進行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