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滄桑巨變 溯源始于邽縣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建城二千六百九十三周年
編者按 天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為了弘揚天水歷史文化,加強名城保護,最近,天水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就天水建置及建城等問題進行了研究論證,現(xiàn)予發(fā)表,以期引起社會的關注。
![](http://www.yhg994208.cn/news/uploadfile/20045277466648.jpg)
天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境內(nèi)大地灣古人類遺址挖掘證明,早在8300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1992年江澤民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
![](http://www.yhg994208.cn/news/uploadfile/2003101710132748339.jpg)
有史載以來,天水境內(nèi)曾多處建立過城池。作為秦人的故鄉(xiāng)和發(fā)祥地,遠在公元前900年前,周王室封養(yǎng)馬有功的秦人先祖非子為附庸,邑之秦,地在今張家川縣城南。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秦人攻滅邽戎、冀戎兩大戎族部落,因族名設邽縣、冀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行政設置。秦始皇時,在今陜西渭南設下邽縣,邽縣改稱上邽,以示區(qū)別。
漢承秦制,實行郡縣二級制。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元鼎三年),分隴西郡新設天水郡,從此有“天水”之名。上邽仍屬隴西郡。西漢末年,成紀人(今天水)隗囂等起兵反抗王莽,割據(jù)天水、隴西等郡,在上邽、冀縣兩地建都,“名震西州”。城區(qū)北山至今稱“皇城”。杜甫有詩曰“秦州城北寺,傳是隗囂宮”。
74年(東漢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改稱漢陽郡,原屬隴西的上邦劃歸漢陽。漢陽郡轄13縣,郡所轄縣基本上都在西漢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取名漢陽。188年(西漢中平五年),郡縣制演變成州郡縣三級制,漢陽屬涼州。
220年(三國魏黃初元年),始設秦州,漢陽郡屬秦州。因州境曾有“秦邑”并是秦人的發(fā)祥地而名,從此有“秦州”稱謂。魏明帝時漢陽郡恢復原名,改稱天水郡。
269年(西晉泰始五年),再置秦州,轄7郡24縣。今天水市轄區(qū)大部分地域?qū)偬焖ぁ?82年(太康三年),秦州并入雍州。286年三置秦州,秦州州治、天水郡治由此同時設于上邽。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被前趙、前秦、前涼、后秦、西秦、夏等政權占據(jù),并多次遷民毀城。北魏時期社會基本穩(wěn)定。西魏、北周定都長安,秦州的地位顯得特別重要,坐鎮(zhèn)者都是宗室名王。
隋唐時期撤消郡級建置,實行州、縣兩級制。秦州由于地處絲綢古道,客商往來不絕,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759年(唐乾元二年),詩圣杜甫寓居秦州,在他的《秦州雜詩》等詩作中,描述了富足安康、城廓完整、寺觀四布、驛道通暢的秦州城。
五代十國時期,秦州先后為后梁、前蜀、后唐、后晉、后漢、后蜀、后周輪流占據(jù)。961年(北宋建隆二年)秦州歸宋,秦州城為北宋最重要的邊防重鎮(zhèn)。慶歷年間,秦鳳路都部署兼知州韓琦主持增筑東關城,史稱“韓公城”。之后秦州城設榷場、茶馬司等貿(mào)易機構,同周邊少數(shù)民族廣開交易,市場繁榮。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兵占據(jù)秦州,企圖由此南下進攻四川,吳玢、吳磷兄弟英勇抗擊,在秦州南境皂郊堡、赤峪、東柯、吳砦一線和金軍對峙相拒。此時州城因戰(zhàn)爭時有損壞。
元代,州城得以恢復。屬陜西行省鞏昌總帥府,城北建有大型道觀玉泉觀。據(jù)載,州城北山大小滑坡有十余次,對城區(qū)影響很大。
明洪武年間修筑秦州衛(wèi)城。嘉靖年間又筑西關城。經(jīng)多次重修、增修,至明末秦州城形成東西五城的形制,分別為大城、中城、東關城、西關城、小西關城(伏羲城)。整座州城東西擺布于南北兩山之間,尤如巨型舟船,別具特色。小西關城建有規(guī)模宏大的伏羲廟建筑群。
1669年(清康八年)陜甘分省,秦州屬甘肅鞏昌府。1729年(雍正七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翱登⑹馈敝蠼(jīng)100余年的發(fā)展,“秦州地廣賦繁,商賈輳集,號稱阜區(qū)”。州城內(nèi)外寺廟道觀林立,民房商肆密布,街道規(guī)整。平面布局上以州署衙所在地大城為中心,主干道正對城門,形成明顯的中軸線。主街為橫貫五城的東西大道,用地布局上有明顯的功能分區(qū)。每個巷道口有大門或牌坊,院內(nèi)設專門水井。路植翠槐,廟有蒼柏。秦州城山環(huán)水繞,繁華熱鬧,厚固森嚴,呈現(xiàn)出特有的州府建筑風貌。
1913年(民國二年),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撤秦州設天水縣。1918—1926年間,軍閥孔繁錦開通天水通往周圍各縣的道路,拓寬縣城街道?箲(zhàn)爆發(fā)后,天水成為后方重要城市。工商業(yè)者及難民紛紛遷入,城區(qū)人口由3萬急增至7萬。天水解放前夕,城郭猶存,基木上保持歷史上的五城規(guī)模。
1949年8月3曰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qū)行政督察區(qū)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qū)改稱天水專區(qū)。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縣級市),以城區(qū)為天水市的行政區(qū)域。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qū)改稱天水地區(qū)。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qū),成立天水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秦城、北道兩區(qū),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等5縣。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qū)。2004年9月30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秦城區(qū)、北道區(qū)分別更名為秦州區(qū)、麥積區(qū)。
由此可見,從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始置邽縣至2005年,天水建城已達2693年,而古城治所始終在今天水市秦州區(qū)。
![](http://bbs.tianshui.com.cn/UploadFile/2005-6/200561615721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