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美麗的季節,行走在廣袤的秦州大地,目之所及的是綠的世界。山山嶺嶺披上了綠色的盛裝,溝溝岔岔點綴著綠色的影子;放眼南北兩山,一片片密林郁郁蔥蔥,在微風的吹拂下,蕩漾起綠色的波浪,煞是動人。山綠了、水清了,我市多年來堅持林業生態建設帶來的效應正在顯現。
建國55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19m年開始的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拉開了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序幕,到1986年進入高潮。此后,我市林業生態建設進入了穩步發展期。1992年,長江防護林工程在秦城區啟動,經過15年的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累計造林44.8萬畝,種草10.92萬畝,封禁28萬畝,保上耕作16.06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我市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雨適中,是我國北方果樹栽植的最佳適宜區之一。1994年,為壯大林果支柱產業,市委,市政府提出發展百萬畝果園的宏偉目標,使我市的林果業進入大發展期。經過連年的建設,全市果園和經濟林面積由當初的30多萬畝發展到目前的142.3萬畝,其中掛果面積已達73.96萬畝。林果業的發展,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
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為我市林業的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太好機遇。為實施好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我市按照國家的部署和有關林業政策,以改善全市生態環境為目的,明確任務,靠實責任,對現有天然林進行徹底封禁,嚴格管護,使 206.4萬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并建設公益林29.62萬畝。
世紀之交,黨中央做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把退耕還林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點和切入點,為我市的林業生態建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市認真貫徹“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方針,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積極實施,全面推進。經過五年多的實施,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任務176.6萬畝,占計劃的100%。幾年來,我市林地面積大幅度增加,全市新增有林地100萬畝,累計達到64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7.1%提高到30%,增長近3個百分點。以十條林帶網為框架的全市生態防護林體系得到延伸和擴展,一些重點區域綠化治理的效果初步顯現。據秦城區生態監測表明,水土流失面積由1998年的 314.3平方公里減少到90.74平方公里,減少了71.7%。退耕還林工程的大規模實施,林草植被得到恢復和擴大,長期超負荷運行的自然生態系統得到休養生息,一些多年罕見的動植物重新出現,重點治理區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良好的區域小氣候正在形成。
退耕還林的實施,使我市的林果業有了新的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民收入明顯增加。五年來,全市發展優質蘋果7萬畝,發展市場前景看好的鮮食葡萄、甜櫻桃,桃、杏等名優小水果5萬畝,澳洲青蘋2.5萬畝,核桃、板栗、花椒等干果 34.5萬多畝,改造老果園15萬畝。 2003年,全市林果業總產值達6億多元,收繳農林特產稅4000多萬元,入均林果收入170多元。同時,通過退耕還林,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據初步統計,退耕還林工程已涉及23.3萬農戶,約100多萬農民,平均每戶退耕還林3.1畝,僅三年試點期間,就有6.8萬余戶,約38萬農民從中受益,平均每戶補助糧食768公斤,補助現金153元。實施退耕還林的農戶有了可靠的糧食供給,騰出精力外出打工,從事林果,養殖等多種經營和副業生產,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據甘谷縣調查,該縣勞務輸出10多萬人,總收入達2.6億元,入均502元,占總收入的44%。此外,退耕還林的實施,使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林果間作套種已達10萬畝,帶動了草產業及畜牧業的發展。我市退耕還林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國家林業局和省上的肯定。2000年5月,全國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座談會在我市召開,推廣了我市退耕還林試點工作取得的經驗,進一步推動了我市退耕還林工作向高質量、高效益邁進。2003年,清水縣在全省14個退耕還林示范縣綜合考核中名列第一,我市在全省退耕還林年度目標責任完成情況考核中位居第一,受到省政府的表彰獎勵。為改善我市人居環境,提高城市生態建設水平,2002年,我市還啟動了市區南北兩山綠化工程,規劃用四年的時間,使東起北道區伯陽鎮花南村,西至西十里鋪平峪溝,東西長34.4公里,規劃區域內面積為29;64萬綠化。工程啟動后,市上成立政府主要領導為總指揮的工指揮部,經過統一規劃,組織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廣泛參與,開創了南北兩山綠化美化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兩山三年新增綠化面積15.1萬畝,加上兩山原有林地13.63萬畝,共計綠化面積達28.7萬畝,栽植各類苗木3825萬株。工程規劃區兩山綠化串由實施前的23.85%提高到現在的50.1%,基本實現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建設要求。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防護林、德援項目四大重點工程和南北兩山綠化工程的實施,推動了我市林業生態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使我市的林業生態建設步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據市林業部門預測,到今年年底,我市未成林造林地面積將達到239.37萬畝。隨著生態環境建設的持續發展,天水的山會變得更綠,水會變得更清。當年,原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視察我市時曾期盼的“明朝隴右江南綠”正在變為現實一個山川秀美的新天水將會屹立在西部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