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12月24日電(記者趙洪南、崔師豪)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90周年。作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位于沈陽的東北軍北大營遺址23日正式對外開放,以一座陳列館的方式講述中國的抗戰故事。
北大營舊址陳列館呈現著當年的原貌。灰磚砌成的院門上寫著“北大營”三個大字,轅門內尚存三棟白洋灰砌縫、青磚鐵皮瓦的老營房,經過修繕成為陳列館,講述著百年來這里的變遷沉浮。
觀眾在北大營舊址陳列館前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楊青 2021年12月23日 攝
沈陽市民王磊的家就在北大營舊址附近,聽說開館的事一大早就來到這里。“以前這里就是幾棟再普通不過的平房,現在居然變成了一座陳列館。這對銘記抗戰歷史非常重要。要讓年輕人知道,這里是國難降臨的地方。”
始建于1907年的北大營,鼎盛時期面積達400萬平方米。90年前,這里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地。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許,日軍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悍然襲擊駐扎在北大營的東北軍。由于東北軍執行了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北大營和沈陽城一夜之間陷落。
觀眾在北大營舊址陳列館內拍照。新華社記者楊青 2021年12月23日 攝
北大營舊址陳列館籌建辦主任富崴說,北大營既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鐵證,也是中國14年抗戰起點的記憶坐標。
研究發現,九一八事變當夜,部分愛國官兵不顧“不抵抗命令”,奮力還擊,打死打傷多名日軍士兵。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4年抗戰期間,中國付出了3500萬軍民傷亡的代價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新建成的北大營舊址陳列館總面積為1.1萬余平方米。陳列館內設置“國難降臨 奮起反抗”“抗戰印記 城市榮光”等主題,通過400余幅歷史照片、200余件歷史文物,以及電子地圖、場景復原、全景沙盤等多種現代化手段對歷史進行展示。
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潔說,北大營遺址作為中國苦難歷史的一個見證者,將永遠警醒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