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8日電(新華國際時評)安倍其人意欲何往
新華社記者徐劍梅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臺剛剛一年多,但在顛覆侵略史觀、破壞中日關系、挑釁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方面,可謂一錯再錯,向世人展現了一個自負、偏執的不負責任的政客形象。
新年伊始,安倍右奔的腳步愈發急促。繼去年底參拜靖國神社、大幅上調軍費和采購美制戰機與宙斯盾級戰艦后,1月下旬,他先在達沃斯論壇上含沙射影攻擊中國,再向日本國會明確提出繞開公投,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其瓦解和平憲法核心精神的用意昭然若揭。
很大程度上,安倍是在以個人的偏執與自負,同世界的良知與正義相對抗。
安倍的病態政治,之所以可溯源于其個人的心態偏執,有案可稽。安倍自稱對自己首個任期存有兩大“心病”,一是沒有親自參拜靖國神社,感到“痛恨之極”;二是艱難時刻稱病“退出”,被批為意志薄弱、不負責任。于是,從東山再起之日,安倍就鐵了心要表現自己的所謂“強硬”,欲除“心病”,卻又添“新病”。
安倍的病態政治,有其生長的政治土壤。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膨脹,既悲嘆那“失去的二十年”,又不能理性看待全球化進程中亞洲后發國家的和平發展。惱急之中,軍國主義遺毒與冷戰思維扭曲結合,生出其危險病灶。
作為政治人物,扭曲地看待變化的世界,就好像“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危險不言而喻。而扭曲的心態,則反映在其言行的自相矛盾。
比如,面對國際社會的譴責和批評,安倍詭辯稱,參拜是為了“誓不再戰”。而就在近日,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在運動方針中刪除了“不戰誓言,貫徹和平國家理念”的表述,同時宣布將“繼承”參拜靖國神社,其兩面派言行,不禁讓國際社會瞠目。
又比如,安倍一再聲稱尋求與中方領導人會談,改善日中關系;但行動上卻一副遏華制華急先鋒的姿態,穿梭于周邊和國際社會,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并高調拿出“拜鬼”這把大鎖,封住了中日對話的大門。
或許,在安倍看來,只要堅持向右暴走,他的心病就能夠不藥而愈,特別是公然膜拜“東方納粹”,還宣稱參拜“是履行理所當然的責任”,這不僅是對所有二戰受害國人民感情的嚴重傷害,也是在用自己個人的偏執綁架整個國家。
一個普通人的偏執,危害終歸有限;但安倍身為世界主要經濟體領導人,喪失理性和良知,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不化地將個人偏執強加給日本國家和國民,是在不負責任地將日本推向一條軍國主義的不歸路,不僅危害亞洲與世界和平,也必然戕害日本自身。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甲午一戰,標志著日本走向以鄰為壑。此后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然而,戰后的日本卻未能真誠地清算侵略歷史,埋下了一些日本政客再度向軍國主義道路狂奔的禍根;但今日亞洲,早已不是甲午戰爭抑或二次大戰時的亞洲。任何野心膨脹的政客的偏執行徑,阻擋不了21世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
和平發展的世界大潮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安倍其人,意欲何往,日本國民應當警醒,世界人民更當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