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9月13日訊 黨群服務中心是黨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陣地、融合區域資源的公共空間、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近年來,大門鎮推動各黨群服務中心聚焦重點工作群體,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創新治理形式,提升治理能力,推進便民服務社區化、黨建工作科學化,不斷提升服務效能。
黨建引合力,建好鎮級黨群服務“主陣地”。建設黨建“紅色”陣地,設立黨建宣傳長廊等特色場地,實現活動分區開展、場地復合使用。建設片區“學習”園地,設立五個片區,片區各支部在黨建包抓領導統一領導下,實行集體辦公、集體學習。建設群團“多元”陣地,固定聯絡服務人員,開展多樣化共建交流活動,持續深化學習教育。把“互聯網+”引入黨員教育管理,通過微信公眾號、黨建交流群等現代傳媒和信息手段,吸引黨員群眾了解時政動態,為黨建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抓實“甘肅黨建信息化平臺”虛擬陣地建設,為廣大黨員干部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增添了動力。
產業謀發展,搭好村級黨群服務“聯絡橋”。把握一個“優”字,以優化營商環境提效益。探索實行“合作社經營+農戶參與+企業化運作+訂單式銷售”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培育長期增收項目。上街村黨群服務中心注重農戶與村級產業利益聯結,建成500畝玫瑰產業園1處,與天貓丸蔻、蓓威爾,淘寶陽洋家以及四川邛崍化妝品公司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形成了種植、觀光、加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實現訂單式生產銷售,年銷售收入100萬元,就近就地吸納100余人到玫瑰產業園務工。王溝村黨群服務中心與本市市場以及漢中蔬菜批發市場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實現白蕓豆訂單式銷售,年銷售額240萬元以上。堅持一個“實”字,以實干落實促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王溝、下街2村發展蔬菜大棚100余座,種植豇豆、辣椒、大蒜、貝貝南瓜等時令蔬菜,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0萬元;田于村黨群服務中心多方爭取項目資金,建設12933平方米的連棟溫室大棚一座,發展訂單鮮切玫瑰產業增收;三合、柴山、袁寨村通過整治自留地和閑置土地,種植花蕓豆、高粱、蕎麥436畝,長官、上街村通過農資機械服務承攬增收,引進甘肅經緯智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彭寨—柴山—田于“千畝玉米種植示范區”;王溝村黨群服務中心積極爭取獎補資金,為種植戶每畝補助500元,采取“飛地經營”模式,聯動王溝—下街—田于川道區域種植白蕓豆351畝,既發展群眾自主增收產業,又帶動周邊140名勞動力務工增收,有效發揮聯農帶農作用,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上半年,大門鎮18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上街、下街、王溝等5村均在15萬元以上。瞄準一個“引”字,以人才儲備強保障。各村黨群服務中心大力開展人才引進工作,充分發揮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按照農村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這五大類人才,引進人才指導服務團隊18個177人。村級黨群服務中心采取“農村實用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聘用專家人才”技術指導模式,柔性引進外地花卉培育高級園藝師2名,積極對接區級專業技術人才3名,累計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99家、黨支部領辦合作社18家、黨支部聯合社1個,為產業提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治理聚人心,走好黨員黨群服務“新路徑”。堅持政治引領,把穩鄉村治理之舵。壓實黨員責任,各村群服務中心成立3—5個網格黨小組,全面建立“村黨支部—自然村網格—小組小網格—黨員中心戶”一貫到底的黨群服務架構,強化黨員先鋒引領。堅持法治護航,筑牢鄉村治理之本。建立黨員包抓調解機制,創建黨群服務+綜治調解工作室,加強影響社會安全穩定問題摸排調研、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穩控等工作,提升黨員普法水平和矛盾糾紛調處能力。堅持村民自治,夯實鄉村治理之基。采用“黨小組+黨員網格長+黨員網格員”的管理模式,通過包戶到人、齊抓共管,明確了“走一走巷道、查一查衛生、講一講政策、談一談文化、聽一聽民情、勸一勸糾紛、評一評庭院、幫一幫困難、說一說陋習、曬一曬成果”的“十個一”職責,將村莊、庭院人居環境整治、政策宣講、矛盾糾紛化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解決等納入黨員“網格長”“網格員”職責范圍,形成一套回應群眾訴求的快速反應機制。堅持德治引導,鑄就鄉村治理之魂。實施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帶建設工程,創新“黨員+理論宣講+移風易俗”活動方式,建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室”,完善黨員監督管理機制,強化村規民約作用,引導廣大群眾履約踐約,全面加快鄉風文明建設。(供稿 大門鎮)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