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9月12日訊 近年來,秦州區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扛牢產油大縣責任,以試驗創新為動力,以示范基地為關鍵,以技術服務為保障,積極探索良種良法配套、試驗示范結合、農機農藝融合模式,穩步推進抗寒抗旱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應用,不斷提高油料產能,促進全區油料作物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全區油菜種植面積由2018年的13.8萬畝,逐年增加到現在的18.4萬畝。單產由每畝142.6公斤增加到164.2公斤,年平均增幅3.03%。
抓組織保障,責任落實到位。始終把糧油生產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頭等大事來抓,成立由區政府領導任組長,各相關部門、鎮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全區糧油生產工作,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糧油生產工作格局。同時與各鎮簽訂糧油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按照省市下達秋冬種任務分解至各鎮,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確保冬油菜任務面積落實到田間地塊。制定出臺《天水市秦州區產糧油大縣資金使用方案》《天水市秦州區冬油菜高質高效單產提升工作方案》《天水市秦州區綠色高產高效行動擴種油菜項目實施方案》,從政策層面樹立多種糧、種好糧、多打糧的鮮明導向。近兩年累計投入各類獎補資金1947萬元,科學合理用足用好獎補資金,以大投入、大扶持保障油菜高產出、高質量。
抓基地建設,示范引領到位。今年秋冬種工作開展以來,緊緊圍繞擴面積、提產能目標,及早動手,及時對接,實地踏勘,謀劃布局冬油菜生產示范片帶建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帶動作用,在楊家寺、秦嶺、牡丹、汪川、天水、平南等鎮,打造冬油菜萬畝示范片2個,千畝示范點16個,500畝以上示范點38個,開展冬油菜品種(系)比較試驗、不同播量試驗及不同模式試驗。同時,根據今年篩選引進油菜品種測產情況,在全區西南高海拔地區主推天油15號,南部低海拔地區主推天油14號、隴油88(均為高油、低芥酸、低硫苷冬油菜品種),全面完成了抗寒、抗旱、高產、優質冬油菜新品種更新換代,極大地推動了全區油菜產量和品質雙提升。
抓科技服務,技術保障到位。認真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重點推廣精量播種、適期播種、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一促四防”等技術,全力確保油菜單產提升。緊盯秋播關鍵時間節點,為油菜種植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油菜種子34噸,補貼良種覆蓋8萬余畝,750噸肥料已完成招標采購,目前已完成冬油菜種植18.3萬畝。結合“田間地頭抓生產,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活動,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通過專題講課培訓、現場技術指導、示范基地觀摩等多種形式,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培訓指導48期3000多人次,為油菜高產高效夯實技術保障。同時,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邀請甘肅農業大學、天水市農科所專家常態化指導油菜生產,解決了生產環節的技術難題。
抓裝備提升,科技支撐到位。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積極引進推廣油菜施肥播種機120臺,植保無人機25臺,收割機12臺,拖拉機30余臺,發展以農機為載體的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實現油菜施肥播種由人工撒施撒播向機械施肥播種提升,病蟲害防治由人工噴霧防治向無人機飛防提升,收獲由人工收獲向聯合收獲機收獲提升,耕、種、管、收農業機械化率達到80%。同時將在第七個農民豐收節活動中評選“十佳”種糧油能手,獎勵種糧油大戶大型拖拉機10臺,累計獎勵將達到65臺,持續激發種糧油農戶的積極性,進一步撬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農機裝備資金,有力促進全區油菜種植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
抓延鏈補鏈,政策扶持到位。深入開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累計培育龍頭企業1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197家,家庭農場457家,國家級示范社9家(秦遠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糧油種植企業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省級示范社38家,省級龍頭企業24家。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著力補齊糧油加工短板,扶持綠昊農業、天水盈麥香、金河油坊、秦遠合作社、辰洲苗木、天水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等企業開展糧油深加工,引進糧油加工生產線2條、開辦榨油坊15家,帶動農戶全面參與糧油種植、基地務工、工廠就業,真正實現農民種糧油掙錢得利。(供稿 區農業農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