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4-8/8/24080818386f345a01c104da75.jpg)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8月8日訊(記者 劉武鋒 黨文曦 李妍)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當下,秦州區種植的7.98萬畝花椒進入了采摘高峰期,漫山遍野的花椒映紅了整個山川,飽滿油亮的花椒壓彎了枝頭,微風拂過,椒香四溢。
![](/Files262/BeyondPic/2024-8/8/2408081838f6e4ee4400ba18dd.jpg)
劉家山村是關子鎮花椒的中心產區。立秋時節,記者在劉家山村的1700畝花椒基地看到,一株株花椒樹隨著山勢層層疊疊、密密匝匝鋪展開來,紅艷艷的花椒果好似一串串紅瑪瑙綴滿枝頭。花椒樹下,村民們正在采摘花椒,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Files262/BeyondPic/2024-8/8/2408081838da3e9a28d8d1d0fd.jpg)
![](/Files262/BeyondPic/2024-8/8/24080818383037d095e4c08362.jpg)
“我已經摘花椒十天左右了,平均一天采摘四五十斤,快一點的人一天能采摘六七十斤。摘一斤花椒平均3塊錢,一天能賺100多元。平均一天50斤也有150元。平時在家閑著,這也是一份小收入。”關子鎮劉家山村村民高小霞說。
劉家山村村民高想德已種植花椒35年之久,他從最初的十幾棵樹,幾百元的收入,發展到目前的14畝花椒園。通過花椒種植獲得了良好收益,2014年,高想德家蓋起了新房子,開上了私家車。
“種植花椒的效益一直很好,從開始種花椒以來價格每年都在漲,平均每年漲5元到6元。往年價格能賣到70元一斤,我們感覺到很好,一袋子146斤賣接近10000元,你說種什么東西能賣這個價錢。”關子鎮劉家山村村民高想德說。
“通過這幾年種花椒,村里有很大改變,前幾年花椒價格好,基本都能收入一萬元左右。我們村130戶人家,106輛小車,家家的土房變成磚房了。通過種植花椒,我們的收入基本穩定。”關子鎮劉家山村村委會副主任高志強說。
![](/Files262/BeyondPic/2024-8/8/2408081838a6978ac411cb06eb.jpg)
目前,關子鎮共種植花椒1.4萬畝,通過多年的發展壯大,形成了北山片區以劉家山村為中心,涉及后溝、梨堯等11村7000余畝的產業片帶,輻射帶動了上河西溝片區西華、西溝等8村4000多畝花椒產業的持續壯大,椒農戶均收入5萬元以上,花椒樹已經成為劉家山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提質增效項目的落實,擴大面積,拓寬增收渠道,通過村上的集體經濟合作社,與鄰近鎮、縣區花椒產量較大的合作社進行對接,上門收購花椒,促進我們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提高群眾收入。”關子鎮鎮長楊恒元說。
![](/Files262/BeyondPic/2024-8/8/2408081838bc72ff3aafb950a6.jpg)
今年,位于牡丹鎮大柳村椒楊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800余畝花椒迎來了盛果期,一簇簇顆粒飽滿、顏色鮮紅的花椒掛滿枝頭。椒園里椒香四溢,幾十名村民正在緊張有序地采摘花椒。
“這兩天抽時間出來摘點花椒,掙點錢,貼補小孩上學,家里離這邊10千米左右,有車接送,很方便。”禮縣鹽官鎮羅堡村村民蒲亞珍說。
一邊采摘花椒,一邊利用烘干機對采摘好的花椒進行烘干、篩選,在完成一系列操作后,這些花椒便會從田間走向市場、從枝頭走向餐桌,豐富消費者的味蕾。
“我們合作社已經種植花椒七年多了,現在進入盛果期,用工量大約是三十人,一天基本能摘2000多斤,花椒都是一邊采摘一邊烘干。”椒楊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梁平娃說。
![](/Files262/BeyondPic/2024-8/8/2408081838509ea420581262f6.jpg)
近年來,牡丹鎮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規模成片、相對集中”的原則和山區林草藥、川區糧果蔬的發展思路,在大柳樹和吳集寨、劉家溝以及張家寨片區累計種植“大紅袍”花椒8356畝。花椒種植已成為牡丹鎮的又一特色產業,是群眾致富增收、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支撐。
“下一步,我鎮將緊抓產業振興向縱深推進的機遇期,積極爭取林業、農業、人社等部門支持,不斷擴大產業發展規模,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加大技能培訓力度,促進花椒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牡丹鎮鎮長徐寧說。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