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7月23日訊 今年以來,秦州區天水鎮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緊扣和美鄉村建設,聚焦打造秦州西南集優質果品、畜禽養殖、設施蔬菜、藥材加工、休閑文旅為一體的特色小鎮發展定位,積極探索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模式,因地制宜開展國家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項目建設,聚焦短板弱項,突出機制創新,念好農村綜合改革“統、規、分、轉、聯、建、合”七字訣,在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美鄉村建設、改善鄉村治理等方面積極打造秦州鄉村振興的“樣板間”。
![](/Files262/BeyondPic/2024-7/23/24072311363fb55dc84a2616e1.jpg)
“統”籌推進,加強組織領導。組建“一套專班”,制定“一張圖表”,建立“任務清單+責任分工”專項工作進度表。鎮主要領導牽頭抓總,分管領導包項推進,涉及村和辦、中心、站、所具體實施,形成分工明確、定期調度的工作機制;規范組織流程,強化制度保障,倒排工期時間節點,突出地域資源稟賦,打造“一個樣板”,全流程全周期統籌推進農綜改工作。通過做成一批項目,建強一支隊伍,塑造一個品牌,探出一條路子,賦能一個產業,振興一個鄉村,帶動一地發展,造福一方百姓,形成獨具特色的改革模板。
![](/Files262/BeyondPic/2024-7/23/2407231136dadbba360f178998.jpg)
“規”劃先行,科學規范管理。加強系統謀劃,聚焦區、鎮“十四五”規劃和全區發展規劃思路,緊扣“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重點任務,在鄉村發展上尋求新突破,在鄉村建設上展現新風貌,綜合區位交通、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產業基礎等因素,認真排定項目,配合區有關部門制定鎮域建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等專項規劃。突出問題協調,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堅持“一事一議+一案一策”工作機制,明確專班負責人對上對接、對下指導,鎮主要領導每月專題研究項目進展和需要協調解決的事項,即知即辦、即知即改,逐步實現“個性問題跟蹤辦理、共性問題統籌推進”的管理模式,確保高質量、高效率推進項目建設。
![](/Files262/BeyondPic/2024-7/23/24072311361221e1dde5100e13.jpg)
“分”層提升,穩步推進建設。分步組織實施,以“半年出形象、一年出成果、兩年出經驗”為目標,著力挖掘亮點,2025年鞏固拓展前期成果,形成可復制的經驗做法和管長遠的有效機制。分片打造示范,以鎮黨委、鎮政府所在地天水村為中心,以天大路一線村莊為軸線,以國道247線天水鎮段沿線村莊為矩陣,依托農綜改項目建設,重點提升天水村、安家村、石徐村、楊灣村、焦李村、鐵堂峽村示范村,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實現交通互聯、產業互補、服務共享。順應鄉村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愿,堅持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整治提升人居環境,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留住鄉土氣息,激發鄉村活力,著力建設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Files262/BeyondPic/2024-7/23/24072311368864d15eab854a0c.jpg)
“轉”變作風,堅持實事求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每個項目規劃過程中村民意見必問、老黨員必訪、12345必看,通過實施為民服務專項,重點提升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牢牢把握讓群眾滿意這一根本標準。堅持盡力而為,通盤考慮、合理分配項目資金和省市配套補助資金,充分整合區鎮村和社會資金,將有限的資金最大限度用于發展產業、改善民生、保護生態等最需要的刀刃上。堅持量力而行,從鎮村實際出發,優先解決發展最迫切、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每個項目、每道環節都精打細算、講究實用,嚴格按照批復概算實施,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Files262/BeyondPic/2024-7/23/240723113667988749d7afca87.jpg)
“聯”動共建,聚焦多點發力。省、市、區、鎮、村五級聯動,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專職化書記等優勢,拓寬工作思路,積極爭取支持,加強與派出單位日常聯系互動,實現和行政村共建,在調查研究、招商引資、品牌打造、產品銷售、為民服務等方面深化合作,持續鞏固改革成果。村、社、企三方聯建,聚焦產業發展,由鎮級主導推進,26個村黨支部、各合作社協調配合,市場主體和農戶廣泛參與,搭建“訂單農業”平臺,優化形成草莓、陽光玫瑰葡萄、設施大櫻桃、西瓜、網紋瓜、優質果蔬種苗培育等特色水果發展格局。優勢資源多方聯享,以市區兩級重點支持天水鎮高質量發展為契機,與省市部門、國企、行業協會、商會建立組織聯建、理論聯學、活動聯辦、陣地聯用、服務聯動的“五聯”合作模式,共同挖掘“土”資源,打好特色牌,延伸產業鏈。
![](/Files262/BeyondPic/2024-7/23/2407231136ab4909360c00687a.jpg)
“建”立機制,確保常態長效。創新產業發展機制,依托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拓展“數字農業”應用場景,做大做強設施早熟大櫻桃“金字招牌”,引導農民通過創業、就業、租金、分紅等多種方式鼓起“錢袋子”。創新人才支撐機制,積極引入鄉土專家、田秀才、農把式、新農菁英等專業人才,重點培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產業發展職業經理人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領頭雁”。創新生態改善機制,配套農綜改項目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三年行動,全域打造美麗鄉村宜居村,在已經是省級文明鎮的基礎上,創成國家級文明鎮。創新文化振興機制,深入挖掘三國歷史文化古鎮的歷史遺跡、姜維等的名人效應、廟坪國家級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梳理天水古鎮文化脈絡,擦亮三國歷史名片,喚醒記憶、留住鄉愁。創新鄉村治理機制,建設“微治理”服務中心,推行“一村一案例”,提升打造各村“紅白理事會”,開展移風易俗、反對高價彩禮,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公益項目、志愿服務,以移風易俗小切口助推鄉風文明大提升。
![](/Files262/BeyondPic/2024-7/23/2407231136190f5f2f784eab58.jpg)
融“合”發展,打造特色亮點。注重以學促行,加強對重要政策文件研究學習,學習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等優秀經驗,探索開展農綜改更有效的方法舉措。聚焦一主多元,以農業園區、糧油蔬菜加工廠為依托,以產業基地、各合作社為載體,持續發展設施大櫻桃為主的特色果品產業,完善以盤活閑置資產資源為抓手的多元布局,探索農工商旅文融合發展路徑,推動傳統產業“接二連三”。放大品牌效應,發揮農綜改項目造血、政策補血、金融活血功能。強化黨建引領,打造以胡溝黨員教育培訓基地、鎮烈士陵園為主的“紅色黨建品牌”,建成運營鄉村振興特色產品展銷中心,逐步實現一村一特色、村村有亮點的良好發展態勢。(圖片均為資料圖)(供稿 天水鎮)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