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1月9日訊 近年來,秦州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謀”“建”“管”“用”多措并舉,注重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糧食生產示范片帶建設、高效節水灌溉、梯田宜機化改造及農機農藝推廣相結合,努力做到建成一片、管好一片、受益一片,穩步提升耕地地力水平,為不斷增強糧食生產后勁,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保障糧食安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Files262/BeyondPic/2023-11/10/23111015118c6b0a6b5f291424.jpg)
堅持高起點謀劃。區委、區政府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破解“三農”問題、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實。謀細任務書,區鎮村三級每年都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研究部署,科學謀劃制定年度目標任務,一以貫之推動落實。謀劃作戰圖,按照“小塊變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建設模式,編制《秦州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大中型灌區改造有效銜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節水配套、農田防護一體實施,一張藍圖干到底。謀實責任鏈,建立“政府主導、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多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和“建管用一致、責權利統一”的責任體系,凝聚上下聯動、橫向協同、同頻共振的強大合力。
![](/Files262/BeyondPic/2023-11/10/2311101511c66cb9e057d2a142.jpg)
堅持高標準建設。健全完善投入和推進機制,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量質齊升。堅持多元化投入,通過整合專項補助資金、申請政府專項債券、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籌等方式,拓寬資金投入渠道。我區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投資1800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268萬元,省級配套資金230萬元,在財力困難的情況下區級配套資金305萬元。在華岐鎮火石、梁山、董灣等9個行政村,建設高標準農田15086.32畝,(其中土壤改良高標準梯田5960.14畝,其它高標準農田9126.18畝,配套田間道36公里、排洪渠26.6公里,過路涵管40座,進地涵150座,跨溝橋涵3座,田間道路路肩擋土墻525米,田間道路路肩護面400平方米)。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標準化建設,以“田成片、水連通、路相連、田園美”為目標,嚴格落實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項目公示制等,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田”變“良田”。
![](/Files262/BeyondPic/2023-11/10/2311101511d8a92ef5638fa87e.jpg)
堅持高水平監管。加強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確保項目長期穩定發揮效益。明確管護責任,按照“誰受益、誰管護”原則,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后管護辦法,建立“縣區負總責、鄉鎮抓落實、村組為主體,所有者管護、使用者自護、受益者參與”的管護機制,確保“良田糧用”,從嚴落實“高標準農田全部用于糧食生產”要求,全力保障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全區糧播面積穩定在73萬畝以上,預計糧食產量23萬噸以上。同時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將具備條件的0.6萬畝撂荒地建成高標準農田,低產撂荒地變成高產標準田。抓實問題整改,堅決有力整改全省耕地保護專項審計調查反饋問題,扎實深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專項整治百日行動,全面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
![](/Files262/BeyondPic/2023-11/10/2311101511ae5959fe87db4b07.jpg)
堅持高效益使用。以節本增收為目標,優化經營模式,提升高標準農田產出效益。促進規模經營,推廣“統一流轉土地、統一種植作物、統一日常管理”模式,推動土地“小塊改大塊、零碎變集中”,扶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耕、種、防、收全程社會化服務,實現規模化經營,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種植效益。促進多向增收,通過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就近務工收入”,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戶增收;據初步統計,當年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土地流轉1萬畝以上,流轉收益100萬元,項目區農戶就近務工收入120萬元,實現了承包農戶、經營主體互利共贏,為加快推進全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供稿 區農業農村局/編輯 陳悅 審核 楊旭)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