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9月1日訊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今年以來,大門鎮以撂荒地整治為契機,積極鼓勵各村黨支部流轉農戶不愿耕種和無力耕種的土地,將村內閑置土地充分利用起來,讓閑置資源變身“聚寶盆”,實現村集體經濟提質發展。
走進大門鎮陰灣村,粒粒飽滿的苦蕎盡顯眼前,勤勞質樸的村民,正在揮舞著鐮刀收割苦蕎,一叢叢顆粒飽滿的苦蕎堆放在地里,將豐收的氣息推向一層又一層高潮。大家臉上不時露出收獲的喜悅,好像在說苦蕎麥終于迎來了甜日子。
“陰灣村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積溫較高,無霜期長,非常適合種植苦蕎。苦蕎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藥食兩用作物,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我們村上也是今年剛開始試種了20余畝,預計收入可達4萬余元,如果收益可觀的話,明年村上會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同時也會積極動員村內群眾進行種植,增加農民收入。” 大門鎮陰灣村黨支部書記徐海燕說。
近年來,大門鎮始終將村集體經濟發展與服務民生事業緊密結合,積極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以支部帶領、黨員帶頭等形式,建成2個千畝玉米種植示范區,其中在彭寨村完成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400余畝,各村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花蕓豆、苦蕎等農作物種植,持續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供稿 大門鎮 編審 楊旭)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