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8月28日訊 近年來,秦州區持續強化工作舉措,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科技強鏈、招商補鏈、服務穩鏈的形式,抓實抓細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工作,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通供應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為加快推進全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堅持在立足區情實際中科學謀劃產業發展布局。一是找準產業發展定位。產業發展,最關鍵是要找準路子,在精準二字上下功夫。堅持“因地制宜,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找準發展切入點,“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將小產業做大,把弱產業做強。二是摸清家底盤活資產資源。結合產權制度改革,對各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進行一次大摸底、大盤點、大起底,搞清楚手中到底有什么、缺什么、可以挖掘和利用什么,做到心中有本“明白賬”。在明晰“三資”的存量、結構、使用狀態的基礎上,組織好市場對接,多渠道增加“三資”收益。三是探索多元發展模式。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遵循“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商則商”的原則,探索資產盤活型、項目帶動型、為農服務型、文旅農康融合發展型等多元化發展路徑。
堅持在強化四項舉措中不斷穩固糧食生產。一是抓點示范穩面積。堅持區鎮村三級聯動,壓實糧食生產責任,按照“抓點示范”的思路,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經營主體示范帶動作用,穩步擴大優質高產糧食作物面積,在楊家寺、秦嶺等鎮打造形成5個萬畝糧油生產示范片帶,建成37個千畝示范點。二是高標準農田提質量。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糧食生產示范片帶、高效節水灌溉、梯田宜機化改造、農機農藝推廣相結合,做到建成一片、管好一片、受益一片,進一步提升耕地地力水平,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不斷增強糧食生產后勁。三是整治撂荒保耕地。堅持把撂荒地整治作為落實耕地保護政策的重要舉措,將撂荒地整治與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相結合,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經營主體成了撂荒地的“新主人”,做到撂荒地不解決不松手,復耕不到位不罷休,杜絕了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在秦嶺、太京、天水等鎮打造8個撂荒地整治千畝示范點。四是大豆玉米促產能。在全區范圍內大力推廣玉米大豆復合帶狀種植,采取銜資金安排、項目資金等方式加大補貼力度,連續兩年落實大豆玉米復合種植1萬畝,建成千畝示范點3個,500畝示范點15個,保證玉米不減產,多收一茬豆,實現一田雙收、穩糧增豆的目標,耕地效益大幅提升。
堅持在實施三大工程中持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一是實施果品產業迭代升級工程。以天水花牛蘋果、秦州大櫻桃兩大品牌為主導,積極開展果園提質增效,在秀金山園區、太京鎮廟子梁、天水鎮等片區集中實施老舊果園改造、新品種培育等3萬畝,建成藉口、天水等11個優質設施早熟大櫻桃基地,建成西坡梁、藉河南山等9個果品產業片帶。二是實施蔬菜產業提質增品工程。秦州區將蔬菜產業作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主抓手,全區建成楊家寺鎮川道區、牡丹鎮大柳樹村等10大設施蔬菜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全力打造“秦州蔬菜”品牌,全區蔬菜面積達到17萬畝、產值11.7億元。成功創建以蔬菜水果為主的省級農業產業園。三是實施道地中藥材標準化提升工程。秦州區深入挖掘自然資源優勢,積極引進和培育中藥材新品種,打造秦嶺連翹等7大中藥材基地,以基地為中心輻射帶動全區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全區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產值4.6億元,“天水連翹”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證。
堅持在發揮區位資源優勢中穩步推進融合發展。秦州歷史文化悠久,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故有“羲皇故里”之稱。氣候條件優越,自然山水兼有南雄北秀之美,素有“隴上江南”之稱。現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4處。獲得“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游名區”“中國最美宜居宜業宜游名區”“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美麗中國·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示范”區等榮譽稱號。近年來,秦州區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良好的自然生態等資源稟賦,大力實施“旅游富區”戰略,探索形成具有多元效應文旅農康產業發展新途徑、新路子、新模式,建成56個規模化鄉村旅游綜合體、8個鄉村旅游樣板村。2022年,全區接待國內游客96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21%和3.8%。其中鄉村旅游接待人數600.07萬人,旅游收入22億元。
堅持在落實四項措施中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一是實施標準化種植。通過品牌和產地認證,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和有機蔬菜,完善蔬菜質量追溯體系。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和綠色農資保供力度,檢查規范農資市場、農資經營戶500余次,查辦涉農違法案件12起,有效凈化農資市場。推廣無公害農藥使用45萬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到100%。二是打造特色優勢品牌。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檢測、追溯等基礎建設和品牌培育、發展、營銷和保護體系,全區“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42個。“林聯蜜園”和“羅玉大櫻桃”獲得了“全國百家合作社百個農產品品牌”認定,“秦州大櫻桃”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三是完善產供銷體系。充分應用秦州蔬菜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蔬菜銷量進行系統分析,采取“集中管理、定點生產、全程檢測、統一配送”的基地直供方式,積極開展“農校對接”,與市一中、天水師院等8所院校和機關食堂進行“蔬菜直供”。四是建立聯農帶農機制。大力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累計培育龍頭企業1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92家,家庭農場232家。創建國家級示范社9家、省級示范社37家、省級龍頭企業25家,“五有”合作社占比達75%,推廣“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入股收租金、資金入股分紅金、勞力入股賺薪金”等方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供稿 秦州區農業農村局/編輯 趙雅琪 審核 楊旭)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