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8月24日訊 近年來,秦州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部署要求,認真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實踐經驗,圍繞“宜居、宜業、村美、民富、人和”的目標,以改善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整合各類資源,動員各方力量,分類梯次推進,著力創建一批特色鮮明、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基礎完善、鄉風文明的“和美鄉村”。
堅持在科學謀劃建機制中下好“先手棋”。堅持規劃先行,制定印發《秦州區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秦州區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推動全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工作的通知》,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及早謀劃、合理布局示范創建工作。完善協調落實機制,建立區四大組織領導聯系鎮抓協調、行業部門包項目抓銜接、鎮領導包村抓落實的“三包三抓”機制,完善建立“月通報、季調度”會商分析督導調動機制及群眾主動參與機制,有效推動示范村創建工作落實見效。
堅持在示范引領抓規劃中繪好“線路圖”。按照“城鄉融合、以城帶鄉、集中連片、串點示范”的工作思路,統籌村莊當前發展和長遠目標,科學布局生態、生產、生活空間,一體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住房建設、人居環境、產業發展,科學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確保村莊發展“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建立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村民主體、專業支撐的村莊規劃工作機制,尊重群眾意愿,注重留存原始風貌、順應自然風格、保護文化血脈,突出差異化設計和特色化改造,嚴防千村一面、千村一片。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完成村莊實用性規劃編制246個,發展類村規編制實現全覆蓋。
堅持在完善設施夯基礎中打造“樣板村”。按照填平補齊、完善功能、改造提升的工作思路,統籌鄉村建設、鄉村發展、鄉村治理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圍繞“八大行動”“七大工程”及鄉村建設示范行動3大類23項創建目標任務,堅持高質量“建點”、精品化“連線”、一體化“布面”,從鄉村旅游帶動型、城郊融合發展型、產業提升助推型、村落文化保護型等4個類型,輻射示范帶動,全力打造鄉村風貌新、基礎設施全、公共服務好、鄉村治理優的鄉村建設樣板村。近年來,全區共創建省級示范鎮2個、省級示范村12個、市級示范村26個、區級示范村42個。累計完成巷道硬化3.84萬平方米,自來水管網改造提升14.8公里,修建排水渠1.59萬米,累計建成農村污水處理站42個、垃圾轉運站14座,綠化道路240公里、綠化村莊32個,補齊了短板弱項。
堅持在多方籌資促保障中打好“組合拳”。通過“向上爭、財政補、部門拼”等多種渠道,共整合1.49億各類資金優先用于鄉村建設,全力打造亮點突出、特色彰顯、生活便利、宜居宜業的省級示范鎮。做“優”產業發展。以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為抓手,以撂荒地整治為重點,全力抓好糧食安全,建設高標準農田3萬畝,整治撂荒地1.55萬畝,打造千畝糧油示范點40個,提升改造老舊果園4500畝、優質設施大櫻桃基地11個,產業發展持續提升。做“靚”人居環境。以整治“臟亂差”、消除“危舊壞”、打造“潔凈美”人居環境“百日攻堅行動”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為抓手,累計組織發動群眾3.3萬人次,整治村內溝渠521.9公里,清理各類垃圾2700余噸,清理柴草畜禽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185.5噸,創建“美麗庭院”410戶,改建衛生廁所1361個,新建小微公園30余處,全區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有了較大改善。做“優”公共服務。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常態化落實控輟保學保障措施,全區無新增失輟學學生,全覆蓋落實低收入人口分類資助參保政策,參保資助率和簽約隨訪率均達到100%,全區1777戶6257名監測對象納入農村低保、農村特困供養。
堅持在強化宣傳抓治理中激發“新動能”。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加大政策宣講、普法宣傳和精神文明創建,結合農民豐收節活動,舉辦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120余場次。創新發展鄉村文化,打造以挖掘“一段村史、提煉一條村訓、新建一條文化長廊、提升一處文體廣場、搭建一方鄉村舞臺、建設一個文化活動室、完善一個農家書屋、建立一支民間文藝團隊、推出一批鄉村好人、培育一批鄉村文化示范戶”為主要內容的“十個一”鄉村文化建設示范點,搭建“群眾大舞臺”,講好和美鄉村故事,展示民俗風情、豐富地域文化,讓鄉村展現人文之美。(供稿/秦州區農業農村局 編輯/許雅欣 審核/辛智翔)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