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7月26日訊(記者 李欣 高世飛)近年來,秦嶺鎮全面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結合山區鎮村地域實際,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制定“黨建引領、政府搭臺、實體帶動、多元發展”的工作思路,多措并舉提升村級集體經濟“造血”能力,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Files262/BeyondPic/2023-7/26/230726201384d59b220ee64c95.jpg)
這兩天,秦嶺鎮梁家門村的豆角地里,一排排整齊的支架上爬滿了豆角藤蔓,一條條翠綠飽滿的豆角垂掛在支架兩旁,村民們在地里來回穿梭,忙著采摘、分揀、裝運,田間地頭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場面。
“今年的長勢比去年的好得多,今年的產量看起來也可以,第一次摘一般,第二次就摘了四十多包了!鼻貛X鎮梁家門村村民任永明說。
![](/Files262/BeyondPic/2023-7/26/23072620130683fb476fc01f93.jpg)
產業興,致富才有希望。去年,在村“兩委”和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梁家門村兩委租借了當地合作社的五個蔬菜大棚種植辣椒、豆角等,有了第一份經營性集體經濟收入后,今年又擴大種植規模。
![](/Files262/BeyondPic/2023-7/26/23072620136eda481772bffff8.jpg)
“去年租了5個棚,收益也能行,今年就租了十個。今年種的豆角、辣椒,還有一個棚里種的茄子,還有些豇豆,長勢也能行。最近已經到了摘著賣的時候,銷售還可以,摘了兩次了,這是第三次,前兩次兩個豆角棚里的豆角賣了5000元。”秦嶺鎮梁家門村村委會副主任馬恒祥說。
![](/Files262/BeyondPic/2023-7/26/2307262013607c311779282505.jpg)
近兩年,梁家門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自覺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相結合,成功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村特色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
“下一步準備要給四季無莖豆搭架子,我們到西和參觀了一趟,他們村上有200萬元的流動資金,我們這邊種莊稼一樣的,滿山都是豆角。今年,我們村上先引進種植了6畝,試驗好了,來年再擴大規模!鼻貛X鎮梁家門村村委會副主任馬恒祥說。
同樣,在龍集寨村,村兩委流轉閑置山地40畝,種植了小蕎,綠油油的蕎麥長勢喜人。據駐村干部介紹,今年預估每畝小蕎產量達200多斤,按市場價4元一斤算,今年村集體收入預計達3.2萬元左右。
![](/Files262/BeyondPic/2023-7/26/230726201309ec3560fe8ab3bf.jpg)
“因為我們秦嶺鎮去年種的小蕎,銷售量特別好,收入也非常可觀。今年,我們抱著嘗試的態度,也種了40畝小蕎。如果今年種的小蕎收入可觀的話,我們明年繼續增加種植面積!鼻貛X鎮龍集寨村駐村干部劉林林說。
![](/Files262/BeyondPic/2023-7/26/230726201301e4283dad77d1f3.jpg)
近年來,秦嶺鎮把實體產業培育作為發展集體經濟的核心關鍵,抓住山區鎮村地域特點,突出糧油產業和中藥材產業優勢,借力發力。截至目前,竹林、黃集寨等16村創新“支部+村股份合作社+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通過盤活集體土地和代種代管農村閑置土地,發展村集體種植冬小麥、玉米、小蕎、油菜、胡麻等糧油作物1591畝。依托項目扶持,以中玉、胡家山2個千畝連翹基地建設為輻射點,帶動麻山頭、斜坡等村發展集體產權連翹1340畝。同時,大膽創新發展模式,今年提標擴大白集寨村時令野菜加工作坊設備和野菜收購加工容量,真正實現以產業振興推動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通過多元化發展,助力我們集體經濟增收。通過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群眾產業發展,致富增收。目前我們村集體發展的糧油作物中,小麥和菜籽已經全面豐收,胡麻也即將成熟,后期還有小蕎產業。”秦嶺鎮黨建辦主任閆濤說。(編輯 李鑫 陳每陽)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