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7月10日訊 近年來,秦州區以服務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為中心,以“辦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充分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先導作用,緊盯交通運輸規劃,不斷加大項目實施力度,創新養護管理機制,著力打通“最后一公里”,逐步完善“五縱六橫五出口”公路網,全區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396.67公里,實現了16鎮100%通油路、420個行政村100%通(瀝青)水泥路,100%行政村通營運客車,992個自然村969個已實現村組道路硬化,硬化達標率98%。全區農村公路體系日益健全,暢通能力顯著提高,交通運輸條件不斷改善。但鎮與鎮之間、村與村之間依然存在著斷頭路,路網結構不夠緊密,加之我區大部分農村公路超期服役嚴重,嚴重制約了城鄉交通一體化建設進程。
為著力解決發展掣肘問題,進一步打通秦州區路網斷頭路、延伸路網末梢,補齊跨鎮聯村公路“短板”,暢通交通內循環,促進城鄉互聯互通,使路網結構更加緊密,秦州區交通運輸局牽頭制定了《天水市秦州區“四好農村路”互聯互通建設工程(2023—2025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并征求16鎮和相關部門單位的意見建議后修改,經區政府常務會審定,從今年開始,穩步推進“四好農村路”互聯互通建設工程,打通“斷頭路”、貫通“連接路”、聯通“產業路”、修復“災毀路”,實現鎮聯村、村通村目標,不斷完善農村公路交通體系實施方案提出,要緊緊抓住“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和改造”機遇,加強與省市交通部門對接,最大限度爭取交通項目支持,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合理使用銜接資金,利用三年時間,實施斷頭路24條29.985公里、連接路45條105.629公里、產業路36條89.513公里,強化農村公路日常養護,建立動態災毀路段調查機制,今年首先對83條6.8612公里161處病害路段實施災毀維修,今后每年度結合農村公路災毀情況編制項目庫并及時跟進處置。
所有項目要根據道路功能定位、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堅持安全、經濟、適用、環保的理念,科學確定技術標準和建設規模,嚴格按照《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四級公路Ⅱ類)及《甘肅省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設技術指南》公路技術標準設計,路基寬度不小于4.5米、路面寬度不小于3.5米,受限路段結合實際確定路面寬度,并按需求設置錯車道。路面面層應優先采用水泥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8厘米,基層厚度不小于16厘米。利用原路改造、盡可能不占用耕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要認真落實農村公路項目建設“七公開”制度,堅持安防工程、排水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嚴格質量控制,確保質量達標。鼓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確保道路建得成、易維護。
到2025年末,基本解決全區農村范圍內“斷頭路”和“連接路”,完成特色農業主產區產業路建設,暢通景點之間、鄉鎮之間以及鄉鎮內部的公路“微循環”,助推融入交通“大動脈”。實現100%的建制村硬化路基本聯網,100%村組道路互聯互通,初步建成“外通內聯、暢安舒美”的農村公路網絡。(供稿 秦州區交通運輸局/編輯 趙雅琪 審核 楊旭)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