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6月9日訊 秦州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2022年,成功入選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被評為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秦州區農技中心被評為全國五星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區委、區政府連續2年被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考核評定為優秀等次。
強政策樹立導向。動力在政策。認真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按照“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增加總產”的要求,把確保糧食安全和油料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發展農業的首要任務,把政策和資金重點用在提高糧油生產能力以及質量效益上。先后制定出臺《天水市秦州區產糧油大縣資金使用方案》《天水市秦州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天水市秦州區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方案》《天水市秦州區撂荒地整治獎補辦法》,從政策層面樹立了多種糧、種好糧、多打糧的鮮明導向。舍得下氣力,增投入,科學合理用足用好產糧油大縣獎補資金、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一噴三防”補助資金等各類糧食發展資金,以大投入、大扶持保障糧食高產出、高質量。
強根本夯實基礎。根本在耕地。在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大規模、整山系、整流域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實施高標農田建設任務4.5萬畝。采取鼓勵支持自種、托管、代管、流轉、社會化服務、社會資本融資等多種方式整治撂荒地7.6萬畝,天水益豐眾禾農業有限公司在華岐鎮范山村投資3250萬元整治撂荒地5000余畝,使昔日的荒地變成了良田。圍繞“以路興產、以產增收”,在糧食生產重點鎮、重點區域、重要基地,累計投資3000余萬元,新修產業路240余公里、配套邊溝渠120余公里,有效改善田、路、渠等生產條件,有力夯實了糧油生產基礎。
強引領抓點示范。方法在引導。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緊緊圍繞穩面積、提產能,及早動手,及時對接,實地踏勘,謀劃布局全年糧食生產示范點、片帶建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帶動作用,建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最大限度實現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在秦嶺、牡丹、楊家寺、華岐、天水、汪川等鎮集中連片打造萬畝糧油生產示范片帶6個,小麥、玉米、冬油菜、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千畝示范點40個,依托56家專業合作社落實大豆玉米復合種植1.05萬畝。
強科技支撐保障。出路在科技。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積極引進推廣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大力發展以農機為載體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整合資金1450萬元,引進植保無人機、大豆玉米聯合播種機等新型農業機械1800臺(套);結合慶祝農民豐收節,獎勵種糧大戶大型拖拉機30臺,播種機14臺,玉米收割機11臺,烘干機8臺,激發了種糧農戶的積極性;撬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農機裝備資金1000余萬元。安排180萬元建成集物聯網監測、大數據分析的農作物病蟲疫情田間監測點3個。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的原則,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糧食生產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引進小麥“蘭大211”、油菜“天油15號”等主要農作物種植新品種10個,培育科技示范基地14個,實施油纖兼用型胡麻良種示范推廣等項目12個。
強鏈條提質增效。關鍵在增收。深入開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累計培育龍頭企業1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92家,家庭農場232家,國家級示范社9家(秦遠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種糧企業去年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鼓勵發展種養循環、種養加一體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40個。著力補齊農產品加工短板,安排銜接資金500多萬元,重點扶持盈麥香、綠昊農業等龍頭企業開展糧油深加工,帶動農戶全面參與糧油種植、基地務工、工廠就業,真正實現農民種糧掙錢得利。(供稿 區農業農村局)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