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謀發展 實干興隴原——“三抓三促”行動進行時
智能機械作業賦能現代農業產業高效發展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4月14日訊(記者 高世飛)近年來,隨著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傳統的耕作方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秦州區大力支持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率先利用智慧機械發展現代農業,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在明元農業機械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棚內,伴隨著隆隆的轟鳴聲,無人駕駛拖拉機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指引下,往來穿梭,翻耕土地。據了解,這是秦州區首臺無人化機械作業設備。
“這個無人駕駛的優點,對于農機手來說相對輕松一點。設定好之后,如果地塊相對大一點的,農機手可以在旁邊觀察著,這個拖拉機帶著農機具,會自己耕作,不需要農機手去操作它。”天水新眾輝農機銷售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陳海鋒說。
明元農業機械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斌告訴記者,現在引進的兩臺無人駕駛一體機,一天能節省1000元的成本開支。去年他種植的200畝麒麟美都西瓜得到大豐收,純收入也達到了40萬元,大大增強了他繼續投身農業發展的信心。
“原來的老舊拖拉機能干一天,現在無人駕駛半天就結束了,這是相當好的,人工和其它的成本節省下來,效率比往年要提高10%到20%。”天水市秦州區明元農業機械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斌說。
近年來,隨著智能化產業發展步伐的逐步加快,無人農業機械作業已經成為當前農業生產的一大亮點,它不僅能降低勞動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且為現代化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拖拉機首次上無人駕駛的這個設備,咱們秦州區共有3臺,從去年6月份就開始投入使用了。”天水新眾輝農機銷售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陳海鋒說。
同樣,在秦州區菊愛農場千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基地現場,農機的轟鳴聲喚醒了沉睡的土地,多輛大型農業機械穿梭在田間地頭,交織成了一幅美麗的春耕圖。
“去年種植了大概400畝,總收入42萬元左右,去掉人工成本,純利潤在20萬元左右。今年我們是大豆玉米復合種植1000畝,目前動用了大型拖拉機4臺,耕地的、覆膜的,還有撂荒地整治我們動用的是挖機、鏟車。”秦州區菊愛農場負責人汪永康說。
秦州區菊愛農場負責人汪永康告訴記者,與傳統半機械化的耕種方式相比,今年在大型先進農業機械的助力下,人力成本降低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收益會大大增加。
“我的主要工作是田間管理,像這個大型農機具鋪設塑料薄膜,我進行田間壓土,還有種得不合格的地方大概修補一下。”汪川鎮汪川村村民汪利孩說。
今年以來,秦州區多渠道引進智能化設備,并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采用“農機合作社+互聯網”“農機合作社+遠程教育”等模式,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平轉型升級。
“這個機器就很先進,耕一畝地大概需要十幾分鐘,旋一畝地需要二十幾分鐘,覆膜一畝地需要二十幾分鐘。”菊愛農場農機駕駛員汪九紅說。
截至目前,全區完成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49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1499臺,受益農戶1286戶,機械化作業面積達到99.6萬畝,農機總動力達到24.5萬千瓦,通過加大機械化耕作力度,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確保糧食穩產增收。
“近年來我們積極引進了一批適應丘陵山地作業的各類機械,大大提高了耕種收割環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全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已達到52.8%,減輕了農民負擔,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力地促進了全區機械化作業的整體水平。”秦州區農業農村局農機服務中心副主任鄧宇軍說。(編輯 陳每陽)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