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3-2/8/230207223352463ebe8da6c42d.jpg)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2月7日訊(記者 龐貴琦 趙婷 實習記者 丁瑤)孫存蝶是從天水走出去的秦腔表演藝術家,他是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在秦腔領域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他,用詼諧、幽默、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將秦腔戲劇中的丑角演得出神入化,將丑角的人物性格詮釋得淋漓盡致,正月十六日,孫存蝶再次來秦州演出,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與叫好。
![](/Files262/BeyondPic/2023-2/8/23020722335c6148cdfae098c6.jpg)
當天下午,秦州區秦腔名家專場演出現場,年過花甲的孫存蝶來秦州區登臺獻藝,他以富有韻律感的腔調、豐富的面部表情,精彩演繹了《拾黃金》片段,讓觀眾再次品味到了秦腔丑角獨有的藝術風采,他幽默、詼諧的表演,贏得現場觀眾喝彩。
“孫老師的演出非常精彩,二十年前我看過他的演出,天水作為他的第二故鄉,孫老師能在這里演出,是我們的福氣,我們非常高興。”市民黃定紅說。
“覺得很高興,演得真好,聲音沒有變,還是那樣。”市民孫建龍說。
“看到孫老師的唱腔、吐字,又清晰,又沒變,字正腔圓,我們這些觀眾都是孫老師的粉絲,今天非常高興。”市民張偉說。
“他的嗓音是天生的,我見孫老師本人很激動的原因是我以為這輩子只能在電視上看看,他的碟片也經常在我們家看,到現在碟片還存著。”市民賈丙新說。
![](/Files262/BeyondPic/2023-2/8/2302072233bc011100a7a7f7fb.jpg)
戲曲小天地,人生大舞臺。從小喜歡唱秦腔的孫存蝶,從武山秦劇團到天水市秦劇團,再到甘肅省秦劇團,一路走來,在天水這片熱土上,讓他成長為家喻戶曉的秦腔名家,對天水有難以割舍的情懷,他也由衷地說,天水是他的第二故鄉。
“天水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是西安戶縣娃,從小唱戲、演戲、愛戲,天水市武山縣劇團招收了我,我當時十七八歲,在武山縣唱著唱著又借調到天水市秦劇團,后來又參加甘肅省調演,省首屆調演,獲了一等獎,調到甘肅省秦劇團,后來西北五省調演,我又到了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孫存蝶說。
![](/Files262/BeyondPic/2023-2/8/230207223357c494c6f64553d5.jpg)
戲訣有“神似者為上品,形似者為下品”之說,孫存蝶的演唱,正是不落單純賣弄噱頭、只求形似的陳習俗套,而是力求從生活出發,以獨特的藝術風格,準確地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做到神形兼備。
“一個好的喜劇演員,他是比較全面的,生旦凈丑,行行都有,說唱念打,外帶雜耍,它的藝術面涉獵的比較寬泛,競技場上的全能冠軍,要具備這么一個素質,來搞喜劇創作。”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孫存蝶說。
![](/Files262/BeyondPic/2023-2/8/2302072233d13c6227217c1b99.jpg)
秦州人對秦腔的喜愛,能用“情有獨鐘”來形容,無論是伏羲公祭的重要活動里,還是每年民間的節慶社火中,總是少不了秦腔的“場子”,從大雅之堂到街頭巷尾,廣泛地傳唱于群眾之間,生活的喜怒哀樂都被融進了秦腔之中。
“秦腔藝術傳統文化名為國粹,我經常上臺去說,秦腔秦腔,大秦之腔,…秦腔,它的誕生地秦州。咱農村人都會唱戲,每個村子都有村子自樂班,他們農閑時間都聚在一塊排戲,排戲就是逢年過節他們也來演戲,耳濡目染,就熏陶上了。”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孫存蝶說。
![](/Files262/BeyondPic/2023-2/8/2302072233eddc626dd350f59a.jpg)
孫存蝶是一位天才的秦腔藝人,他的丑角想象奇特,又極具放松,地道有味。他的表演如水決堤,隨物賦形,使臺下臺上兩者皆醉。在秦腔藝術的發展和傳承方面,他也有自己的見解。
“與時俱進就是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向兄弟劇種、曲種、影視界、話劇,互相吸納,互相吸收他們的表演元素,來豐富自己。”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孫存蝶說。
孫存蝶在秦腔藝術之路上,演繹著“丑盡美來,美在丑中”的戲劇人生。他的秦腔丑角表演深入人心,在民間的根基很深且廣,他秉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將秦腔的魅力在群眾中發揚光大,讓“秦韻”煥發出獨特的魅力和風采。(編輯 陳每陽)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