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2月9日訊(記者 李欣 張敏)竹編工藝長期伴隨著大門鎮關峽村農民的生活,無論走進誰家,竹編制品是最常見的物件,當地村民幾乎個個都是竹編高手。張潤生,作為關峽竹編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經過他的一番“操作”后,讓一個原本已經沒落的傳統手工藝行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Files262/BeyondPic/2022-12/10/22120922347b48048781f63c3b.jpg)
走進大門鎮關峽村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幾名老人圍坐在爐火旁,刮竹子、劈竹條、啟竹簚編小竹籃,嫻熟地干著手上的活。
“我編的這個籠袢,主要是底盤比較費勁,曲這個盤盤的時候比較費工,慢慢地繩子勒上,一邊拽一邊曲,看著哪里有棱角,哪里不圓,慢慢地曲!贝箝T鎮關峽村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廠長張林祥說。
![](/Files262/BeyondPic/2022-12/10/2212092234567fd8699b2de608.jpg)
這些從事手工竹編的村民大都是從祖輩那里傳承的手藝,農閑時節做些竹籮、篩子等工藝品出售補貼家用。幾年前,當地豐富的竹子資源白白閑置,大門鎮關峽村竹編工藝走向沒落,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另謀生路,張潤生卻有著自己的選擇。
“2018年就啟動了,剛開始村民全部在戶里,都是居家編,沒有集體組織,從市場前景來看,我覺得完全有必要做集體化,剛開始是篩子農具這方面,這幾年的發展變化還是挺大的!标P峽竹編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潤生說。
![](/Files262/BeyondPic/2022-12/10/22120922344e9fbcfc72db370b.jpg)
2013年,張潤生成立了潤生竹編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起初加工一些傳統的竹籮、篩子,作為農業生產工具。但由于生產加工相對粗糙,導致市場銷路不佳。近些年,合作社重新開始改進工藝,把竹編產品瞄向外界大市場。張潤生將竹籮、竹篩、竹籃、竹掃帚、背簍、簸箕、竹糧倉等原本粗糙笨重的竹編農具,轉型為40多種精小玲瓏、純手工制作的新型盛食容器、居家工藝品等,為日益蕭條的傳統竹編產業探出了一條新出路。
![](/Files262/BeyondPic/2022-12/10/22120922343c2535da2f6a476f.jpg)
“這幾年我們的農村合作社經常去外面考察學習,從外面引進別人的技術,款式是多式多樣的,從原本的基礎上,編成了其他造型的東西。現在比較受歡迎的是蒲扇、茶具、花籃這一類的東西!标P峽竹編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潤生說。
![](/Files262/BeyondPic/2022-12/10/22120922343500c476ed823ed7.jpg)
如今,“大門竹編”已經成為響當當的非遺產品,在西關古城的竹編非遺店里,展陳的一件件精致的農具工藝品引客不絕。眼下,承襲祖輩竹編手藝的張潤生,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培養年輕人,推動傳統手藝與時俱進,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現在主要學的這個熱水壺套。剛開始覺得挺難的,入門了之后覺得還行,比較精細一點,閑余時間,學一門手藝來充實自己的生活,也挺好的!敝窬幑に噷W習者汪霞說。
![](/Files262/BeyondPic/2022-12/10/2212092234e60680a93fed4063.jpg)
“如果學會以后,可以直接吸納到合作社,有意向來的有七八個年輕人,麥積區的就有兩個,我希望會的人越多越好,傳承下去,把這個手藝發揚光大!标P峽竹編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潤生說。(編輯 陳每陽)
(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