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1/BeyondPic/2021-10/6/211006154949b1bbf07241fa5b.jpg)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0月6日訊(記者 張丹陽 張敏)十字繡源于古老的民族刺繡,歷史悠久深遠,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秦州區退休職工王秋蘭就是一位十字繡愛好者,她用時8年,精心繡制的長達20米的巨幅作品《清明上河圖》即將完成。
![](/Files261/BeyondPic/2021-10/6/2110061549cb43d3652c71a790.jpg)
在王秋蘭家中,掛滿了十字繡的作品,琳瑯滿目,類型豐富,要說起最滿意的作品就是她正在創作中的《清明上河圖》。這幅作品長達20米,目前已經繡制了八年,還剩三米沒有繡完,預計年底就可以制作完成。在創作《清明上河圖》十字繡作品的這些年里,她白天點畫、晚上刺繡,空閑時間幾乎都在忙活這幅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王秋蘭被作品里面的場景深深震撼,人物、街道、小橋等細節,她都如數家珍。
“我繡了這么多,最大難度的就是這幅圖,繡到中間的時候,難的我也開始就要放棄了,后來我又有點舍不得,因為這幅圖我很愛,特別喜歡。這幅圖一共是五卷, 一卷一共是52大塊 ,一大塊兒里面是108個小方塊 ,一小方塊是100針 這幅圖從2013年開始 我已經繡了快8年了,如果在不耽誤的情況下,我準備在春節左右基本上完成 。”王秋蘭說。
![](/Files261/BeyondPic/2021-10/6/2110061549ca30293a15c4f0ef.jpg)
一幅十字繡作品需要無數次的穿針引線,考驗的是“繡娘”耐心和細心,還有對于藝術的執著追求。《清明上河圖》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不朽杰作,通過對市井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再現了北宋時期汴京的繁榮景象和自然風光。如此浩大的工程量,讓很多十字繡愛好者望而卻步,但是王秋蘭卻向著困難發起了挑戰。
“當時我就很想找到這幅圖,這個圖由三十七位工程師,做了半年的時間才設計出來,我就開始想辦法買這幅圖,結果還是買到了,買到以后我非常喜歡。”王秋蘭說。
![](/Files261/BeyondPic/2021-10/6/2110061549fbbca523fa05fd86.jpg)
長時間的刺繡,在66歲的王秋蘭的手上留下了藝術的痕跡,尤其是《清明上河圖》,她告訴記者,這幅圖現在已經用斷了200多根針,全圖是1968000多針,因為空間小、密度大,所以比起一般的十字繡作品都要“費勁”。被針扎破手指是常有的事兒,但正是由于這份熱愛,讓她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從06年開始接觸十字繡,目前為止已經繡了20余幅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形象鮮活,每一處針腳都惟妙惟肖、從“萬事開頭難”到如今正在創作并且即將完成的“巨作”《清明上河圖》都是她退休生活后最大的樂趣和愛好。
“退休以后繡這個圖,心特別靜,啥都不能想,一切煩惱啊 ,一切不高興的事情,啥都想不起來,就是一心一意繡這圖,也鍛煉我們老年人的手指頭, 手指頭活動腦子,還有就是數格,數數,數這個針數,在健腦方面也很有益處 ,現在來講繡了十幾年了,將近快20年了,自己感覺來說,對身體有益健康。”王秋蘭說。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