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0/BeyondPic/2020-11/2/20110211355284615716e36a3a.jpg)
社火,又名秧歌,是民間自發組織的一種民藝舞蹈活動。有踩高蹺(當地也稱高臺)、長腿子、馬社火、車社火、夜社火等諸多不同種類。這里要說的,是這種以串唱民間小曲為主,包括跑花燈、對唱、打鼓、小丑、舞獅等技藝的夜社火,因一般在晚上演出而得名,又稱黑社火。在甘肅天水農村鄉下頗為盛行,尤以秦州南面鄉鎮更為突出。
黑社火演出的具體時間,一般大約是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有些地方初三的晚上就開始演出,直至過了二月二龍抬頭。這個時段一般都是農閑時間,每天晚上,只要有黑社火演出,都會有很多村人前去觀看。甚至有些人還會跟著社火隊伍去鄰近的村子再趕一兩個場子,等社火隊徹底演完走了,才戀戀不舍地回家。
社火隊進場的時候,一般都是敲鑼打鼓的。說是“場”,其實是一個大院,因為看社火的人本身就人山人海擠得滿滿的,還要騰出空地讓演員們表演,就非得有一個大的地方不可,而麥場上又摞滿了麥草垛子,所以就得要這樣的大院來充當“社火場”。社火隊一到,先燃放鞭炮歡迎。同時,門口還燃一個大火堆。據說燃這火是為了供社火隊烤鼓。
黑社火的表演以唱為主、舞為輔。一般出場的第一個節目也是壓軸節目,有名曰“跑花燈”,但也有些人認為,黑社火的壓軸節目應該是“舞獅”的。
說“跑花燈”,是因為這個節目排在第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節目,同時,演員的演唱要現編現唱,最是考究演員的水平。一般由打高傘的在前面引路,后面是著裝打臉的“女身”和沒有化妝的散唱“男身”,一一相隔,一個“男身”一個“女身”,相互插隊跟上。社火隊里的“女身”,一般都是由青壯年男子扮妝的,一方面男子聲音洪亮,唱出的小曲氣氛濃厚,另一方面,社火演出有時候要走出幾十里外,演出到很晚,女子一般不方便,所以大都就由青壯年男子替了“女身”。但是后來,在部分村子的社火隊里,又逐漸換回了女身。聽鼓聲,鼓聲停止,進唱一男身一女身,其他的男女身照舊圍圓了圈子扭著秧歌步,場子里“男身”獨唱,“女身”圍繞“男身”扭。這個“男身”不僅要現編現唱,還要聲調宏亮、吐字清晰、押韻圓潤,同時還得與當時的場景映和上,這才顯示出水平。
說是“舞獅”,主要是因為獅子代表著吉利,被“獅子”從身上跨過,那是一件很吉利的事,謂之曰:過官。所以,在社火耍到最后,舞獅節目出來的時候,有一些大人就牽著小孩過去讓獅子給“過官”,說這樣孩子第二年就會無病無災、百事如意,有病的可以去病祛邪、健康成長。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不足為信。但是“舞獅”這個節目,卻因此而倍受人們喜愛。“舞獅”是一個武生場面。“訓獅人”在場中耍武術,指揮場中的“獅子”滾繡球、含繡球,與“訓獅人”進退配合,以舞術動作的精湛和“獅子”配合默契、狂野取悅于人。
![](/Files260/BeyondPic/2020-11/2/20110211358ad02eb4fb751744.jpg)
在天水的社火小曲中,唱腔詞調有很多種,有轉娘家、瓜女婿轉丈人、賣貨郎、下四川、打草鞋、十字花開、牧羊等等。都具有最濃厚的鄉情味。比如轉娘家:由前面扮妝的那個“老搖婆”引唱,跟出六至十個“女身”,一般都是雙數,與“老搖婆”一和一唱,扮演一個家庭婆媳兩個角色,從正月里說轉娘家,一直轉到了臘月里,不是這樣家務忙活就是那件瑣事累著,一直都沒轉成娘家,直到來年的正月……
這是多么切合現實的真實寫照啊!農民把自己一年忙活的形象,用這種瑯瑯上口的詞調,真實記錄下來,年年傳唱,時時傳唱,膾炙人口,教育后代子孫,同時又為自己心中尋找一份寬慰。難怪乎,黑社火會如此吸引民眾而經久不衰。除了寄予濃厚的鄉情,再沒有更合理的解釋了;一段小曲唱調,寄予一段濃濃鄉情……
除了寄予濃厚鄉情的這類曲子,還有一些搞笑的曲子。比如“抓跳蚤”。由一個散唱的人翻戴了一個破草帽,或其它什么,盡量扮得特丑、特搞笑,一個人進場,連唱帶跳。唱詞不外乎一句: “忽兒嗨,可(方言詞讀音“ke”,這里的意思是又)跳了,跳到哪里了,跳到……”。隨自己盡情瞎編,以笑取悅于為主。鄉情與爆笑唱段結合,相互交融,使社火曲兒豐滿,耐看,直看得人們心情激蕩,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