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融媒體中心9月21日訊 黑社火,當地的民間也叫“社火”,又稱秧歌、煙歌。黑社火源于古代對社神或方神的祭祀,在天水秦州傳承千百年,早已成為當地民眾根深蒂固的文化烙印。
天水黑社火的演出主要是在每年的春節期間,演出時間一般從大年初三開始。黑社火不光在本村進行演出外,還要到鄰近的村子或鎮子上,開展輪流性質的巡回演出,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有的村子甚至還會延長到二月二前才結束。除了在春節里進行這樣的演出,一年之中,在一些重要的傳統節日和大型的廟會期間,也有黑社火表演的情況,但一般來說時間不長,次數也不多。
黑社火以串唱民間小曲為主,集跑花燈、對唱、打擊樂(鼓、鈸、鑼等)、管弦樂(板胡、二胡、笛子等)、小丑、舞獅等技藝于一身,由一折折風格各異的獨幕劇組成,因為大多是在晚上演出而得名黑社火。從表演的節目看,內容涉及非常廣泛,都是一些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喜聞樂見的社會生活素材,上到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國家大事,下到當地的民俗風情和家居生活中的家長里短,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廣泛地體現了農耕生活題材和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的內容。
通常情況下,“跑花燈”為黑社火表演的第一個節目,對演員的水平要求很高,要現編現唱,靈活多變!芭芑簟币话阌纱蚋邆阏咴谇懊嬉,后面是著裝打臉的“女身”和沒有化妝的散唱“男身”,男女相隔,插隊跟上。社火隊里的“女身”,一般都是由青壯年男子扮妝的,一方面男子聲音洪亮,唱出的小曲氣氛濃厚,另一方面,社火演出有時候要走出幾十里外,演出到很晚,女子一般不方便,所以大多由男子替了“女身”,但是后來,在部分村子的社火隊里,又逐漸換回了女身。
“跑花燈”的演員要聽鼓聲表演,一旦鼓聲停止,唱的只有一男一女,其他的男女身照舊圍圓了圈子扭著秧歌步,場子里“男身”獨唱,“女身”圍繞“男身”扭。
其次是“舞獅”!拔瑾{”是一個武場面!坝柂{人”在場中耍武術,指揮場中的“獅子”滾繡球、含繡球,“訓獅人”進退配合,以精湛的武術動作和“獅子”配合默契、狂野取悅于人。因為獅子代表著吉利,當地人認為被“獅子”從身上跨過,那是一件很吉利的事,這種“跨身”也叫“過官”。所以,在社火耍到最后,有一些大人牽著小孩過去讓獅子給“過官”,說這樣孩子來年就會無病無災、百事如意,有病的可以去病祛邪、健康成長。
“舞獅”完了是各種小調(曲)對唱和小劇表演。如果在村子里唱主要是祭神祈福,在居民院子里唱就是祝福平安。這部分歌詞大多依照居民家庭情況,坐落方位(每年按照村里的方位定位置、順序,東西南北中都要唱到,至少唱夠五場)等現編現唱,無論聲調、詞義、音律都得與場景相應和,很考究領唱者的創造能力。黑社火的小劇表演有“踩仙鶴”“跑馬”“跑驢”和“跑旱船”等,其中有“大頭娃娃”插科打諢,使演出表現得豐富多彩且妙趣橫生。
作為收場的最后一場演出叫謝降,這期間,除了繼續演出的節目外,還要按照傳統的程序,整個演出隊伍在敲鑼打鼓的歡樂場景中,到每家每戶院子里游樂清場,由舞獅的人頭頂“獅子”,在人家院子和屋子里!蔼{子”,寓意著主人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平安,吉祥如意。
黑社火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謳歌了普通百姓的善良本性,從樸實無華中流露出對幸福生活的無盡向往,即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村與村之間的感情聯絡。(供稿 秦州區文化館/編輯 靳艷艷)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