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觀)
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的朝觀日。從初八晚上開始,這里就燈火通明,旗幡高掛,香煙裊繞,鐘磬齊鳴。天水市民扶老攜幼來到這里“朝觀”,納福祈祥,已成為隴上最重要的春節文化活動。
以“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而聞名于世的秦州,氣候溫潤,泉水眾多,其中尤以北山玉泉最為神奇,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傳說。
(玉泉觀)
北山玉泉,在道教勝地玉泉觀內,因泉水晶瑩如玉,而稱玉泉,玉泉觀也因此得名。在這海拔1224米之高的山坳里,清澈甘冽的泉水歷史悠久。唐代時,呂洞賓以“石池清水是吾心”的詩句表明了泉的存在。元代初期,有碑記載:山腹出泉,其味甘美,名曰“玉泉”。民間又稱此泉為“明眼泉”。據傳,元代時,一年盛夏,秦州數月沒有下雨,天氣炎熱,一種突發性眼疾迅速蔓延,城中十有六、七的人均染此疾,痛苦不堪。梁志通道長用泉水給患者洗滌治療,凡經洗療的患者,病痛很快解除,數日痊愈。眾多的患者聞訊后集聚這里,梁道長與道眾分別為患者洗療,很快,州城患者全好了。事后,州民捐資制作了一面精制大匾,上書“明眼泉”,懸掛亭內。“洗目療疾,其效甚佳”的美譽至今在民間流傳。此泉水味有苦、甜、咸三種,不時變味。經探測,因巖層中高低不同處有三眼涌泉,三眼涌泉分別為苦、甜、咸三味,甚是奇特。
(玉泉觀)
玉泉觀,位于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北迤青山,南俯州城。在漢代時就有道士在這里活動,古稱“北山觀”“天慶觀”,至宋末被毀。元代初期,長春真人丘處機的徒裔梁志通云游到這里,進行了重修。此后歷經元、明、清三代30余次的擴建重修,終于形成擁有90余座建筑的龐大道教宮觀建筑群落。
(玉泉觀)
玉泉觀歷來以宏大的古建筑群而著稱隴上,為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最為著名的道教宮觀建筑群落。玉泉觀整個建筑群依山而建,沿山腳而上,逶迤半山,建筑布局以道教規制分布。在現存的89座大小建筑中,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玉泉觀建筑藝術,是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又融合了地方特色,其建筑類型眾多,形式各異,風格獨特,造型精美,薈萃了我國古建筑藝術的精華,對研究天水明清時代古建筑有著極其重要的文物價值。近年來已引起省內和國內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并給予高度評價,公認其規模和完整性為國內罕見。
(玉泉觀)
玉泉觀內,翠柏蒼松、曲徑幽道、花鮮柳長,古樹名木數量眾多,居全市景點之首。玉泉觀現存古樹名木50株,均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樹木。這些古樹有的臨崖舒伸,凌空險絕;有的傲立崖畔,參天挺拔。其中尤以“辮柏”最為奇絕,該樹懸根露爪,根莖交織,形如發辮,故名“辮柏”,被國家古樹研究專家譽為全國之最。這株古樹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元代初期,梁志通修葺神仙洞時,在洞旁親手植柏一株,植時有意將其根系交織結辮,形似女子發辮。數百年來,人們習慣稱它為“神仙手植柏”。蒼勁蔭郁的千年古柏與古建筑群相映生輝,更增添了“人間天上”的神秘感。一棵古樹,見證著一段歷史,記錄著一種文化,承載著玉泉觀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
多少年來,通往山頂的路上,行走著絡繹不絕的天水市民,他們追尋著前人的足跡,走向心中的福地。當天水市民拾級而上,一步一個腳印,才會體會到登峰的艱難,也更能明了人生是一個從低到高,不斷進取的過程。
今天,當你登臨修繕一新的玉泉觀,俯瞰高樓林立的古城美景,品嘗清冽可口的泉水,聆聽那些動人的傳說,在國槐的濃蔭里,在鐘聲的回響里,在煙火的明滅里,在石碑的筆畫里,你會感到“人間天上”并不遙遠。
(玉泉觀)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