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菜籃子” 鼓起“錢袋子”
——秦州區借助“三變”改革推動蔬菜產業發展側記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記者薛硯
![](/Files257/BeyondPic/2019-1/25/19012515221d220fb9df077727.jpg)
近日,走進天水市秦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一排排溫室大棚整齊排列,一壟壟甘藍、黃瓜、綠辣椒生機勃勃。經過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這個大山中的蔬菜基地已經成為畝產8000公斤以上優質蔬菜、輻射帶動2000余戶村民、解決1萬余人就業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
秦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成功只是秦州區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秦州區將蔬菜產業作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抓手,借力“三變”改革,破解農民、合作社、村集體在產業發展中的困境,不但解決了天水市蔬菜短缺問題,而且探索出了貧困山區脫貧致富新路子。
“三變”改革,讓貧困山區產業發展上了規模
近年來,由于城市擴建,秦州區西郊地區原有設施蔬菜基地被征用,面積縮減,導致全區蔬菜供應不足。面對這一情況,秦州區委區政府因地制宜地提出“西菜南移”戰略,西南部高寒貧困山區成了規模化蔬菜基地的主戰場。
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以前沒種過菜的山區農民行嗎?特別是設施蔬菜是一項資金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的產業,只有規模化發展才能取得較好收益。
對此,金土地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甲奇頗有感觸。2016年8月,何甲奇領辦的合作社流轉土地463畝用于發展設施蔬菜,起初,合作社用“反租倒包”的形式,組織村民種植,但效果并不盡人意。
“我們聯系的批發市場需求量每年至少需要5000噸,村民們自己租棚種的蔬菜,品質參差不齊,數量上也不能完全滿足需求。”何甲奇說道,“現有的蔬菜質量不能保證,數量也遠遠不夠,可如果新建大棚,土地、資金的問題又不好解決,規模很難上去。”
“三變”改革,給像金土地這樣缺少發展資金的農民合作社帶來了機遇。金土地與楊家寺鎮6個村達成合作,62戶村民以120多畝土地入股,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132萬元到戶產業扶貧資金入股。
土地、資金解決了,合作社開始實行“統一良種供應、統一水肥管理、統一病害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當地村民開始在基地打工,實現以勞務入股。
“合作社發展不僅有了資金,蔬菜規模也上去了,質量也得到保障,還能帶動貧困戶發展,一舉多得。”何甲奇說。
去年,他的合作社純收入達到146萬元。2018年11月,合作社馬上給村民們分紅11萬元,貧困戶最高可拿到分紅2400元。
現在,包括金土地在內的127家合作社組成了天水市秦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成了鋼架大棚3600座,年產優質蔬菜9萬噸,1萬多人在園區長期穩定就業,2271戶貧困戶實現了穩定增收。
“三變”改革,讓貧困農民再不會因沒產業心發慌
有段時間,秦州區大門鎮下街村貧困戶田萬有感覺手頭“啥都沒有”了。隨著年紀漸長,到鎮里越來越難打零工了,兩個兒子在外地打工,家里的地自己一個人照管很費力,2017年種的3畝花椒還沒掛果,沒有收益,可眼下兒子娶媳婦需要錢,咋辦?
他的煩惱,村主任楊引保看在眼里。楊引保知道,這不僅僅是村里一戶人的困難。大門鎮山多川少,考慮到當地氣候地形適合種植花椒,村“兩委”前兩年便引導村民發展花椒產業,“花椒雖然收益好,但周期長、見效慢。”楊引保說。
去年以來,秦州區借力“三變”改革,支持貧困山區發展設施蔬菜,大門鎮的發展之路豁然開朗,面對收效快、利潤高的蔬菜產業,下街村的村民們個個躍躍欲試。
田萬有把自家的七分川地通過村集體流轉給了金光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自己又將到戶產業扶貧資金1.5萬元投入到合作社作為股金享受分紅,成了一個農民“股東”。
土地流轉費拿到600元,入股合作社每年拿到分紅1200元,不僅如此,田萬有還在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打工兩個月,掙了6000多元。
“以前,種地是靠天吃飯,打零工收入也不穩定,現在家里的地有人幫著種,還能靠著股份掙分紅,我和媳婦可以隨時隨地到基地上打工,再不為沒產業、沒錢掙犯愁嘍。”田萬有笑著說道。
“三變”改革,讓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難題解決了
“三變”改革也變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曾經積貧積弱的村集體經濟如今成為做強做大“三變”改革蛋糕的主人公。
去年5月,下街村引進了金光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下街村設施農業采摘園,一方面引導村民流轉閑置土地資源,整合產業扶貧資金,把資源匯集在一起,另一方面主動與合作社對接,投資發展蔬菜產業,成為農民、合作社、市場之間的黏合劑。
下街村還與郭城村、長官村、上街村、三合村的五個村協同合作,每個村投入了50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資金,同時整合100萬元到戶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到金光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設施農業。
金光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強強聯手,與眾鑫田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鑫勝塬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地方合作社組成聯合社,流轉土地280畝,分三期興建100座日光溫室,種植草莓、圣女果、秋葵、西藍花等精品蔬菜,目前已經建成34座。
大棚建設階段和蔬菜種植過程中,5個村的村民有了大量務工機會,實現了勞務入股,就近就業。
2018年7月,按照合作協議,每個村50萬元股金享受7%的利潤,曾經一窮二白的下街村村集體拿到3.5萬元的固定分紅。
大河水漲小河滿,村集體賺了錢,村民人人有分紅。下街村村“兩委”拿出分紅的30%分給了126戶貧困戶,每戶最多有160元的分紅,錢雖不多,但是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參與蔬菜產業的積極性。
同時,村民通過村集體將到戶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到合作社,按照8%的比例分紅,每戶最高分紅可達2400元。參與務工的村民僅在草莓采摘期就可務工4個月,獲得7000元到1萬元不等的勞務收入。
現在,下街村設施農業采摘園項目正逐漸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大門鎮王溝村、田于村也興建鋼架大棚200座,初步形成川區設施蔬菜全覆蓋的格局。
截至目前,秦州區已經建成楊家寺鎮川道區、大門鎮下街村等8個設施蔬菜基地。遍地開花的蔬菜產業,加快了全區脫貧攻堅步伐。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