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城市社區黨組織普遍存在的“黨員集中難、教育覆蓋難、活動開展難、作用發揮難”的“四難”問題,秦州區大城街道進步巷社區按照黨組織網格化的要求,在公園高層樓打造了“黨建微家”,通過“建強微陣地、推行微服務、傳遞微聲音、開展微活動”,著力把“黨建微家”打造成為集學習、活動、服務、培育、調解、議事等功能于一體的紅色陣地,讓黨員居民在家門口便可享受居家養老、文體娛樂等多項便民服務,有效提升了黨組織組織力,激活了社區“神經末梢”。
“微陣地”疏通“大網絡”
建好“黨建微家”,黨員紛紛回家。進步巷社區公園黨支部設在公園高層公寓樓的“黨建微家”,面積400多平方米,完善了“紅色記憶館”“黨群議事廳”“心理疏導室”“親子樂園”“書畫室”“茶話室”“健身室”“圖書室”等人氣功能室。平時除了堅持開展“三會一課”等黨員活動之外,還組織養生講座、愛國主義教育和各種公益活動。方便黨員群眾議事活動的“黨群議事廳”,長年有黨員駐守管理和組織活動,紅色記憶館更是成了廣大黨員、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
“微服務”辦好“大實事”
公園支部“黨建微家”以黨員志愿者和退休老黨員為骨干,根據專業特長、興趣愛好等,組建宣講類、書畫類、文娛類等5支志愿服務微小隊,深入網格樓棟開展志愿服務。特別創新“時間銀行”模式,將黨員、志愿者參加公益服務的時間、次數計入電子檔案、形成積分,作為評先評優的依據,個別積分還可以兌換超市購物優惠券、服務體驗券等。同時,社區以“黨建”為引領,加強與周邊“兩新”組織、黨員商戶、公益組織的聯系,創建社區10分鐘便民服務圈,整合轄區餐飲、維修、家政、醫療等服務資源,制作社區服務、公益服務、居民互助、商家服務等365便民服務聯系卡,設立便民服務熱線,讓社區居民體驗到了“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街”的便利。
“微聲音”講清“大道理”
在公園黨支部活躍著一支“老黨員宣講隊”,他們全部由離退休干部、老教師、老革命組成,是社區上好微黨課、開展政策宣講的“主力軍”!袄宵h員宣講隊”最初因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而組建,“黨建微家”建成后,更是為他們提供了主陣地和主舞臺。他們經常集中研究黨的理論政策、當前的時事熱點,并通過集體加工,把原本嚴肅枯燥的理論內容,整理成小故事、三字經等形式,開展黨員“講紅色經典”、情景黨課、時事報告等活動,講的都是貼地氣的話,說的都是社區居民身邊的事情,只要在公示版發個廣告,黨員群眾就聞風而來,會場座無虛席。
社區的“家風家訓館”“微家信箱”同樣具有很高人氣。5位擅長做心理疏導工作的老黨員輪流在“家風家訓館”“心理疏導室”值班,成功疏通了多起矛盾投訴。
“微活動”凝聚“大家庭”
組建“黨建微家”給社區帶來的不少變化,最明顯的是“三多一少”:黨員群眾活動多了、交流多了、方便多了,鄰里矛盾自然少了。每到周末,“黨建微家”以小區涼亭、花園邊等公共場所為舞臺,定期組織志愿者開展“微演出”,將“德”“孝”“廉”“信”“禮”等社區精神融入舞蹈、歌唱、小品等文藝表演當中。社區黨委組織開展“身邊好黨員”“樓宇好人”“和諧家庭”等評選活動,同時征集“我的家規家訓”、舉辦家風故事會和家風家訓書畫展,讓社區居民學有標桿、做有榜樣。
進步巷社區公園黨支部“黨建微家”的建設與投入使用,以加強陣地建設為著力點,提升了黨員“在家”的歸屬感;以發揮黨員作用為關鍵點,提升了黨員“為家”的存在感;以聯系服務群眾為落腳點,提升了群眾“有家”的獲得感。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