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6/BeyondPic/2018-8/2/180802171363da6479c3ff7bb1.jpg)
秦州區外宣辦8月2日訊(趙鋒)張少紅是秦州區統計局干部,2017年11月,被選派到楊家寺鎮楊家寺村擔任第一書記、幫扶工作隊隊長,在任職期間始終牢記自己第一書記的職責使命,將身上的重重壓力和責任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和行動的自覺,快速實現身份和工作角色的轉變,不斷提升自己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的能力,積極推動駐村幫扶工作的深入開展。
![](/Files256/BeyondPic/2018-8/2/18080217106c48ba0ab091ac7d.jpg)
楊家寺村位于鎮政府駐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著良好的耕種條件。但多年來,由于村民觀念落后,農業沒能實現產業化,因此也遲遲得不到脫貧。張少紅深刻認識到要想穩步脫貧,必須有產業做支撐。他充分利用楊家寺村自然條件優勢,發展大棚蔬菜設施農業,與兩委班子多方協調,計劃在楊家寺村大塊地和小莊建蔬菜大棚100畝,并每年新增50畝,帶動農戶實現本地就業,穩步脫貧。
張少紅說:“像川地每一畝流轉費550元。土地流轉的同時當地的這些貧困戶、農民可以利用農閑時間到蔬菜大棚拔草,打零散工,像女的一天可能就是50元左右,男的可能是70、80元左右,這也是一種增收的途徑,他們一年下來可能能增收3000元左右。”
![](/Files256/BeyondPic/2018-8/2/18080217102d94eb0c5ce64171.jpg)
要想脫貧致富,要會算長遠的經濟賬。可是現實中有一些扶貧戶只看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打算。目前,楊家寺村剩余的貧困戶,有好多是因缺技能難以脫貧。為了帶動村民學技術,張少紅和村兩委商議后決定通過抓重點樹典型,讓部分人率先致富,起到帶頭作用。貧困戶邵天進就是其中之一,通過幾次走訪談心,告訴他學挖掘機的優勢,以及學費補貼。于是他決定參加培訓,并取得了證書,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
![](/Files256/BeyondPic/2018-8/2/18080217105504595dd0118e38.jpg)
張少紅告訴記者,當時他跟邵天進坐下慢慢算了個賬,他告訴邵天進學個挖掘機以后拿個駕駛證,出去打工掙的工資高一點。幾天耽誤下來的錢,到駕照拿上后一天掙下的就是以前好幾倍的工資。通過幾次走訪,邵天進就參加了這一次培訓,現在駕駛證已經拿上了,最近已經在外面找了份待遇稍微好點的工作。
![](/Files256/BeyondPic/2018-8/2/1808021710beaf53bf53574a0d.jpg)
全面推進脫貧步伐,不能落下一戶一人,張少紅將這一要求始終牢記在心。在開展和推進脫貧工作的同時,他時刻關心關注著村上的5戶五保戶、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張東生老人,張東生已經71歲了,家庭條件很差,房屋破舊不堪,又無人照料起居,生活實在不便。為此他把張東生列為重點照顧的對象,經常帶上慰問品去照看他,并為他申請危房改造項目,修繕院落。
![](/Files256/BeyondPic/2018-8/2/1808021713b09a65126f9f6e46.jpg)
扶貧關鍵在精準,絲毫容不得馬虎,為了更精準的了解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他堅持對在家的貧困戶每月不少于3次的走訪,對全村剩余的66戶貧困戶277人,按照不同層次,不同的致貧原因進行歸類,制定幫扶措施和推進進度。同時,他積極爭取項目,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整村環境,希望能通過工作隊和貧困戶的共同努力,讓楊家寺村能夠在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