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外宣辦4月27日訊(編輯 辛恬)“天水趙氏泥人”是趙旭輝在傳承天水民俗泥塑的基礎上開創的反映現代生活泥塑的新技術。趙旭輝自幼熱愛泥塑與繪畫。2007年,他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天水趙氏泥人”,將傳統與創意糅合起來,不僅為天水民間泥塑賦予了新的意義,并且發展、豐富了天水民俗藝術!摆w泥人”作品風格敦厚樸實、捏塑人物氣韻生動,真實形象地反映了天水農村地區百姓生活百態。
趙旭輝是秦州區楊家寺士子村人。小時候,在他家門前有一塊紅土坡,天陰下雨,紅漿漿的泥巴水帶著其他泥土無法比擬的黏性,常常裹得人兩腳像秤砣似的。
40年前,七八歲的趙旭輝看到這些泥巴卻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這塊紅土坡地自然成了他的樂園,他每天都用這里的泥巴捏各種人物和動物。起初捏得并不像,可是他覺得特別有意思,把童年的情趣都投入到里面,一玩就是一整天,弄得渾身都是泥巴,因此,也沒少招父母親責罵,但是他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第二天一爬下炕就會身不由己地往那里跑。
他將捏好的學生娃、老人像及各種小動物擺放在自己家的窗臺上、墻院上讓太陽曬,供人觀賞,凡是看過的人都覺得小旭輝有著潛在的藝術天賦和不凡的造型能力。
八歲那年,母親的意外辭世給了趙旭輝沉重的打擊,他覺得天都要塌了!
“有一天,鄰居家一老人給我講了個故事并說如果我把母親的像捏出來,每天朝像祭奠,母親就會活過來。”失去母親后,一直沉浸于悲傷中的趙旭輝一聽有這等好事,便動手捏了起來,可他發現怎么捏都不像。他這才感到,要真正捏一個“很像”的人是不容易的。從此以后,他開始潛心研究,并照著活生生的人和動物捏像,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造型能力。
上初中后,他開始系統地跟著老師學習繪畫。從色彩、素描、速寫基本功學起。從畫石膏像開始,到靜物,再到人物寫生,經過1年多的練習,他的基本功有了明顯的提高。
上高中后,他繼續鉆研繪畫能力。高考時,他報考了美術專業,美術成績不錯,因文化課成績不合格,高考落榜了。隨后,他到天水職業中學開始打工。其間,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西安出差,游歷了兵馬俑、碑林、興善寺等地,他被那里栩栩如生的雕塑深深震撼了。
在姑父的介紹下,趙旭輝正式拜在天水著名雕塑家馬縱先生門下學雕塑。一切從頭開始,先學搭木架、扎草人,再學麥草泥雕大樣、用棉花泥細雕。3年后,基本掌握這些技術的他于1995年告別師傅開始到陜西搞雕塑,這一干就是13年!
因為孩子要上學,在陜西沒戶口,加之他也想回家鄉做些什么, 2008年底,他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天水。
“在陜西那么多年,我更多的是在廟里塑神像,雖說收入比專門捏泥人要高,但我不想用那種遠離生活的神像來裝點生活!壁w旭輝直言不諱。
他知道當今人們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很容易懷舊,于是他就把藝術創作的焦點放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讓他感慨萬千,也讓他記憶猶新;疖囶^帽子、大頭暖鞋、軍用褲子、紅領巾、毛主席像、捻毛線的老人、翻跟頭的孩子等等無不令他懷念和激動,他就把這些作為泥雕的創作對象。他以那個年代的農村作為取材對象,創作了大量的農村孩子挎著書包上學的泥雕,孩子們活潑頑皮的神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勾起人們對童年的懷念和向往。他創作的那些在農閑時曬太陽、捻毛線的老爺爺,納鞋底的老婆婆,作品中滲透著一種“憨厚”美和“溫馨”美,令人耳目一新。久而久之,他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來他處求購泥雕作品的人開始紛至沓來,他也被人冠以“泥人趙”頭銜。
從兒時喜好捏泥人到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泥人大師,漫漫四十載,趙旭輝開創的“天水趙氏泥人”流派,開始在當地有了一定影響。
出路在何方?和紅泥巴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趙旭輝對泥巴有種無法割舍的特殊情結,即使注定要清貧一生,他也要堅持在泥巴捏塑中摸爬滾打。
“值得欣慰的是,在多年摸索的基礎上,自己日復一日摸索出的泥塑手法現已融入了很多新的藝術元素,鐵紅、染料等化學物品的廣泛使用,使得彩塑、素塑作品造型更為貼近生活,因不同的著色方式使作品顯得愈發逼真!壁w旭輝指著一個身著藍色大褂的彩塑人物說道。
“手藝越來越好并不代表日子過得越來越舒適,有時我也擔憂,在天水搞泥塑的人不少,大都是我這個年紀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塑神佛像的,塑生活化泥人,天水市大概就我一個!壁w旭輝說,“現在學雕刻的年輕人很少,關鍵是干這個耗時耗力不說,還沒有多少可觀的經濟效益,不掙錢!
泥塑工藝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趙旭輝不知道。
“傳統的手工性和藝術性決定了這種手藝不能采用工業方式生產,而只能通過手工作坊制作,同時也只能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然而由于這門手藝學會了也掙不了多少錢,所以,即使現在倒貼錢也沒人學,前陣子文化館推薦過來一個年輕人,學了不到10天就走了。”趙旭輝對此頗感無奈。
“伏羲城里擺的那個攤子,一個月才收入四五百元,由于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惹得老婆時常抱怨!壁w旭輝尷尬地說,“沒辦法,為了養家糊口,我只能讓老婆看攤子,自己有時間還是出去塑神造像,以彌補生計。”
面對手藝傳承他還有另一種憂心:“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對民間泥塑傷害很大,一些民間泥塑藝人只能在寺廟里做些小型塑像。這其中,有的傳承人已經去世了,有的改行了,泥塑工藝面臨失傳危險!
2010年8月,趙旭輝被評為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同年被“農村實用型技術人才中級職稱”。為了解決手藝傳承遇到的瓶頸問題,趙旭輝曾嘗試過很多方法,但均收效不大。然而,2011年時,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向他拋來橄欖枝,讓他動心了。同年7月,學院慕名請他去給學生代課,為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學生講解泥塑歷史,傳授泥塑技藝。
“試用期,一個月30節課,600塊錢。”趙旭輝說,“錢再少,也要堅持下去,要讓別人看到希望,才會有人學!
面對未來,“泥人趙”有喜有憂,泥水里捏出的生活,已經給了他足夠的耐心,也給了他生活的樂趣。
2016年趙泥人成為了天水66文化創意園中的一員。66文創園免費給趙泥人提供工作室,還帶著他的產品參加首屆“敦煌文博會”、“深圳文博會”、“甘肅省第二屆創新杯工業美術大賽”都獲得了較高的贊譽。
摒棄浮躁、寧靜致遠,趙旭輝堅守“初心”,一切“走心”,他將人生百態都捏進了泥人里。
(天水在線編輯:付麗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