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外宣辦4月20日訊 據甘肅電視臺《今日聚焦》報道:春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天水市秦州區緊抓春播建園有利時節,按照“片帶布局,突出重點,插花補白、逐年推進”的方式,加快培育特色林果業富民產業,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深入實施“生態美區”戰略舉措,以綠化美化生態環境為抓手,以林果產業富民培育為根本,把山區林果業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切入點,那么他們具體是如何做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4月初,秦州區牡丹鎮謝家嶺村的山梁上還是有幾分寒意。村民謝白求正在自家剛栽植的花椒地里向農技人員討教花椒種植技術。
謝白求,牡丹鎮謝家嶺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有個身患殘疾的兒子,這些年為了照顧生病的孩子,他沒有出去打工。謝白求種著8 畝的山地,但收成一直不怎么好。今年初,村上干部動員謝白求拿出2畝地種植花椒,這讓一心想脫貧的老謝動了心思。
謝白求家中的兩畝花椒在今年被納入到果樹建園的規劃中,無論從前期的苗木栽植還是到后期的管護,全程有專業技術負責人指導,這讓謝白求的心一下安定下來,找到了自己的脫貧方向。
聽說村里發放花椒和核桃苗,一些在外務工的年輕人也趕回家來,把撂荒的土地重新利用起來。謝土生,謝家嶺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當他得知春耕時節,政府免費發放花椒和核桃樹苗,從外地打工的他特地趕回來,在自己多年撂荒的地上種上了花椒和核桃苗。
謝土生夫妻常年在外地打工,很是艱辛,家中的孩子無人照料。這次回村,心思活絡的他看到了種植花椒和核桃這些經濟作物的前景,做出了留下來的決心。
由于花椒耐寒、成活率高,管護相對簡單,經濟價值高。對此,牡丹鎮聯系專業合作社以每畝40元的價格,對撂荒多年的土地進行了連片翻耕,為各村免費調撥苗木、地膜,組織村干部做好樹苗的運輸、發放。
與牡丹鎮相鄰的齊壽鎮6個村21道灣里,層層梯田,一派繁忙。村民們在秦州區果業辦技術員的指導下,齊心協力把脫貧致富的希望播種在土地上。
群眾積極建園、政府跟進服務。今年春季秦州區共完成果園建設面積7.5萬畝,涉及全區16鎮234個村。
如果說牡丹鎮謝家嶺村村民在今年的春播中播下的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那么,在距離牡丹鎮幾十公里的玉泉鎮煙鋪村,清明節前后正是山花爛漫、櫻桃花開的好時節,煙鋪村果農的小康就寄托在這連片燦爛的櫻桃花里。煙鋪村全村共169戶784人,目前全村種植大櫻桃達2000多畝。近幾年,村上通過發展大櫻桃產業,帶動村民擺脫貧困奔小康。
可在7、8年前,煙鋪村剛開始種植櫻桃樹,由于對櫻桃的經濟價值認識不足,大伙都有抵觸情緒,村民張小林就是其中一個。可如今的張小林,光種植櫻桃,年收入就達8萬多元,過去家里的兩間破瓦房,如今換成了200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樓”,小康的日子過很是幸福。
因地制宜,合理規劃,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發展結構。幾年前,還在為煙鋪村群眾不愿種櫻桃樹而發愁的秦州區果業辦技術員李銀萍,對村民的轉變印象深刻。
玉泉鎮依托現有耕地資源,大力發展果品產業,高標準打造特色鮮明,增收明顯的果品示范基地。羅玉溝是秦州區最早栽植大櫻桃的地方,通過每年進行補植補造,不斷鞏固提高大櫻桃基地的規模。目前這里栽植大櫻桃已達萬畝。
清明節前滿山遍野怒放的櫻桃花,也吸引了前來賞花踏青的人們。喬理,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特意組織攝影愛好者來到櫻桃園中,把這眼前的無限美好記錄在相機里。
“荒山綠了,村民們依靠大櫻桃的種植,不愁掙錢。就在村民們對依靠果業致富信心滿懷的時候,4月5號到7號,一場罕見的低溫冷凍天氣席卷隴原大地,蘋果、桃子、櫻桃、梨、杏等果樹受災嚴重。
冷空氣來臨前,雖然收到了預警信息,果農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采取了各種應對措施,但最低零下6度的低溫,致使玉泉鎮2100畝的大櫻桃一夜之間面臨絕收。
災情發生后,人保財險天水公司啟動緊急預案,對受災果園展開災情查看定損,后續將對參加保險的受災農戶進行理賠。果農們也積極投入到生產自救中,雖然一季的收成受到了影響,但果樹還在,果農們的希望也就還在。
在這個春天里,秦州區牡丹鎮謝家嶺村貧困戶謝白求種下希望的小苗,期待著來年花椒樹的成長;而不遠的玉泉鎮,果農張小林滿心期待的豐收,卻被一場無情的低溫冷凍摧毀。好在果樹還在,致富的希望也就在。大地增綠、產業增值、農民增收,只要把山區林果業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切入點的初心不改,鄉村振興,生態和產業和諧共生的局面不會因為天氣而受影響,依然會如約而至。(甘肅臺記者寇穎 杜艷 攝像王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