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為農促增收
——記秦州區農產品質監站站長徐愛蘭
![](/Files255/BeyondPic/2018-1/16/18011611342c3cb8d1d3eb9a13.jpg)
(圖為徐愛蘭(右4)在講解蔬菜品種培育)
徐愛蘭,女,漢族,1963年10月出生,天水市秦州區人,本科文化程度,高級農藝師,"九三學社"天水市秦州區委員會副主委,秦州區政協委員。現任秦州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總站站長。
徐愛蘭在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20余年來,始終以“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為人生信條,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贏,譜寫了一曲曲促農增收的奉獻之歌,受到領導、同行、農戶的一致好評。
作為基層農業工作人員,徐愛蘭對推廣農業技術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一直帶領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把培訓班辦在地頭,把農業科技送到村組,手把手地指導農民掌握新技術,實現增產、增收。自主持項目以來,在她的組織下,秦州區共培訓農民和農民技術人員30000多人次,使村村有一到兩名農民技術員,戶戶有一名科技明白人。
多年來,她長年奔波于田間地頭,手把手把農業推廣技術教授給廣大農民朋友。她承擔的省列嫁接茄子豐產栽培技術推廣科研項目,全區推廣茄子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畝增產200公斤;蔬菜新品種引進觀察示范推廣項目的實施,先后引進10多個品種,繁育良種1噸多,累計推廣種植2萬多畝,茄子王畝產由1000公斤提高到1600公斤……在她的示范帶動下,目前已經形成了玉泉鎮楊河村、天水鎮咀頭村、太京鎮靳家崖三處較大規模的蔬菜生產基地,畝均收入超過1萬元,有效推動了秦州區蔬菜產業的發展。
她曾先后主持參與完成了省、市、區農業科研與推廣項目近30項,引進新技術20余項(次),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5篇,榮獲省市區科技獎勵20多項。
心系農業鑄輝煌
——記秦州區農業局干部崔愛明
![](/Files255/BeyondPic/2018-1/16/1801161134deee48c6239ee01f.jpg)
崔愛明,2015年11月到藉口鎮掛職副鎮長,2017年4月,被安排到藉口鎮南峪村任幫扶工作隊技術指導員,F擔任秦州區農業局機關黨支部書記、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隊長。作為一名農業干部,每年200多天扎根在田間地頭,一干就是15年,足跡遍布秦州的山間地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肯定和贊譽。
作為一名農業干部,崔愛明每年200多天扎根在田間地頭,一干就是15年,足跡遍布秦州的山間地頭。
崔愛明作為秦州區農業局機關黨支部書記,認真履行支部書記“第一責任人”工作職責。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中,機關黨支部開展學習教育12次,講授黨課4次,專題研討4次,作出承諾33份,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知識競賽2次,參觀愛國教育基地1次,切實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制度化常態化。在他的積極帶領下,機關黨支部確定發展對象2名,進一步壯大了機關黨員隊伍。
2017年4月,崔愛明被安排到藉口鎮南峪村任幫扶工作隊技術指導員。期間,他以身作則做好模范,在幫扶過程中,為村民化解矛盾10起,組織貧困戶開展技術培訓8起,從而推動幫扶工作正常開展,贏得了隊員和村民的一致好評。
農業工作涉及到植保、經管、種子、經作、農技等各學科和領域,為了搞好農業工作,他經常對這些學科不斷鉆研,更新知識結構,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業務部門的技術培訓,并把學到的知識與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理論指導實踐,使他成為農業戰線的一名技術骨干。
在秦州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創建工作中,他經常加班熬夜準備資料,在他的不斷努力下,秦州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認定成功,秦州區已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平南鎮孫集村已被農業部推介為2017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擼起袖子辦好實事
——記秦州區關子鎮馮集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胥彩萍
![](/Files255/BeyondPic/2018-1/16/180116113456f55ff594ed25aa.jpg)
2016年7月以來,胥彩萍所在的秦州區關子鎮馮集村駐村幫扶工作,按照“六個精準”的要求,開展了引導群眾發展壯大致富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建立公共服務體系等一系列為民務實的工作,取得了群眾的相信和組織的認可。2017年5月,胥彩萍榮獲天水市第七屆“十大杰出青年”稱號、首屆“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尋找秦州好青年”評選活動“愛崗敬業好青年”稱號、2016年度全區優秀駐村幫扶工作隊長的光榮稱號。
胥彩萍為人謙虛和善,在駐村幫扶期間,她切實把貧困群眾的精準脫貧當作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業來干,在全村黨員中營造出了求發展、謀發展,支持發展、帶領發展的濃厚氛圍。
在具體幫扶工作中,她帶領村民新栽蘋果50畝,花椒20畝,中藥材180畝;為馮集村爭取通村水泥硬化路配套排水渠1.5公里,項目計劃資金15萬元;落實村級文化廣場建設用地1500多平方米;天孫公路旁至村委會辦公室水泥硬化路1500米已竣工;太陽能路燈55盞;一箱兩桶垃圾箱50個,垃圾車20個。項目的建成為馮集村如期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的馮集村,已經呈現出喜人的“十化美景”,即“飲水自來化,電力提升化,巷道水泥化,交通網格化,耕地梯田化,農業產業化,管理精細化,促銷市場化,通訊普及化,農民新型化。”
2017年,馮集村被秦州區評為精準扶貧科技示范點、整潔村示范點、美麗鄉村示范點。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胥彩萍默默的付出,更離不開駐村幫扶隊和村委會的大力支持與努力工作。
甘做扶貧路上一粒沙
——記秦州區天水鎮鐵堂峽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曹利軍
![](/Files255/BeyondPic/2018-1/16/180116113438966ed074dd2bcb.jpg)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粒沙同樣可以凝聚成塔底的基石。曹利軍作為秦州區天水鎮鐵堂峽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在精準扶貧工作熱潮中,舍小家顧大局做表率,順利完成了各項幫扶工作。
2015年,秦州區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單位選派曹利軍赴天水鎮鐵堂峽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任職以來,曹利軍帶領幫扶隊成員駐扎在村里,走村串戶,深入群眾交心交談、傾聽民聲。通過多次的實地調研,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2015年10月初,鐵堂峽村全面完成了遍訪和精準識別工作,確定貧困戶47戶,貧困人口229人。在此基礎上,曹利軍帶領幫扶隊找準致貧原因,制定出了《鐵堂峽村脫貧摘帽基礎設施實施方案》,為鐵堂峽村貧困戶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6年,鐵堂峽村又被列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千村美麗”省級示范村建設項目。依托項目建設,該村以水、路、電、房等基礎設施為重點,全村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群眾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
“群眾利益無小事!”這是曹利軍常與幫扶隊隊員說的一句話。在工作中,曹利軍帶領工作隊員謀思路、想辦法、出點子,通過與農戶交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聽取群眾意愿,為該村栽植核桃、花椒、蘋果500余畝。
一分辛勞一分收獲。如今的鐵堂峽村干群思想觀念明顯改變,一條條扶貧路正在延伸,照明、改廁日益得到改善,種植以及特色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2018年完成脫貧摘帽任務指日可待。
讓執法成為親情的融入
——記秦州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中城中隊中隊長馬建林
![](/Files255/BeyondPic/2018-1/16/18011611345b4a4ee5d030d326.jpg)
(馬建林在拆除違建)
馬建林,男,1990年12月參加工作,1997年3月調入天水市秦州區執法局工作,現任天水市秦州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中城中隊中隊長。
作為一名城管人,馬建林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堅持文明執法、公正執法,并時常告訴自己要做老實人、辦老實事、講老實話、走老實路。自擔任中城中隊中隊長以來,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帶領中隊隊員穿行于中城片區的每條路段,特別是在新華中、西路店外經營的整治中,攻堅克難更是效果甚好。
由于中城中隊分管的片區比較復雜,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帶,所以流動攤販比較多。馬建林作為隊長就更是忙得不開交。片區流動攤點多,占道、店外經營嚴重問題是長期以來遺留的問題,多數群眾不了解,無形中加大了執法人員的工作難度,為此,馬建林帶領中隊執法人員,對轄區內特別是泰山路和綠色市場一帶屢禁不止的亂擺亂放、店外經營的攤販,進行耐心的勸阻和疏導。這種工作方式和工作態度,在新華中、西路店外經營的整治中尤為明顯,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以此創建的“秦州精神”,在秦州區得到推廣和學習。
為了把工作做到位,馬建林經常加班加點,每逢節假日幾乎都不能休息。每天上班途中,他必沿著轄區路段進行巡查,為當天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到心中有數。
讓每一次執法,都是一次親情的融入。馬建林用細心、誠心、耐心、公心引導隊員們文明執法,用求實、務實、樸實、踏實的工作態度履行自己的職責,用尊重、民主、坦誠、豁達的胸懷團結中隊一班人攜手奮進。(記者馬海林辛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