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按照國扶辦“六個精準”和“七個一批”的基本要求,娘娘壩鎮認真貫徹省上扶貧工作“1236”攻堅行動和“1+17”精準扶貧方案,在發展富民產業、實施易地搬遷等方面大做文章,從而讓貧困戶實現水、電、路、房全面配套和改善,收入大幅度增加,確保異地扶貧搬遷群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脫節”、“不斷檔”。
實施易地搬遷,改善居住條件。鎮政府立足鎮情實際,以精準聚力最貧困、最偏遠村落脫貧為重點,在錢家壩和李子河口2個安置區搬遷群眾812戶3590人。安置區建設了道路、供水、排水、供電、化糞池、污水處理、環衛設施、綠化、亮化、文化廣場、村級陣地11個工程,配套完成堤防、橋梁、學校、幼兒園、門診樓、供水、地質災害治理等10個基礎設施工程。安置區功能齊全,群眾生產生活得到徹底改變。
整合政策補貼,減輕脫貧壓力。精準對接“1+17”專項方案項目落實,加快扶貧攻堅步伐,確保脫貧任務如期實現。通過多方爭取到財政貼息貸款戶均5萬元,切實緩解了搬遷群眾自籌資金籌集困難的問題;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整合災后重建、危舊房改造、財政一事一議、安全飲水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等項目資金,全力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
培育富民產業,加快脫貧步伐。按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群眾“搬得出、穩的住、能致富、起帶動”的脫貧致富目標,確定了在安置區重點打好“文化、旅游、生態”三張牌的具體工作措施。
一是不斷培育壯大富民產業“拔窮根”,助推群眾增收致富。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在柴家莊、馬家壩、小南峪等搬遷村原村集中連片發展核桃建園3083畝,發展“三松”育苗及紅豆杉種植繁育3500余畝;發展食用菌基地1處,發展靈芝雞、靈芝豬養殖基地一處,通過種、養殖業產業發展,種、養殖戶年均收入3萬元以上,全鎮3600多名群眾實現就地就業,年人均務工收入達到18000元以上。引進靈芝雞、豬養殖技術,帶動全鎮1000戶農戶發展靈芝雞、豬養殖。發展卡特生態園建設,養殖鵪鶉10000余只,肉鴿養殖7000余只。
二是積極實施娘娘壩絲路風情小鎮建設項目。娘娘壩“絲路風情小鎮”項目包括現代農業、文化旅游、休閑養生、城鎮配套四大板塊,構建科技農業、加工產業、文化教育、生態旅游、醫療養老、休閑養生、野外拓展培訓、基礎設施配套等8個體系。主要布設核心城鎮區、溫泉養生養老區、種植區、養殖區、加工產業區等5個園區,涵蓋28個行政村、95個自然村。該項目依托多個產業支撐,在錢家壩建設山水宜居城鎮核心區,集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醫療保障、生活服務等功能于一體,街景規劃與建筑風格既體現傳統民居特色,又融合現代元素。
狠抓新農村建設,靚化錢家壩新鎮綜合形象。把新農村及“千村美麗示范村”建設作為錢家壩新興城鎮化建設的重點附屬工程來抓。建成牛峽、孫集、南峪、錢家壩、李子、花園村6個新農村和李子(河口)、錢家壩村建成異地扶貧搬遷新型農村。建成南峪村1個“千村美麗”省級示范村,建成牛峽、孫集2個改善人居環境市級整潔村,并將牛峽村、孫集村打造成2個省級“萬村整潔”村。完成南峪村2016年度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建設,總投資1300萬元。實施娘娘壩鎮10里生態長廊建設,完成娘娘泉及娘娘壩溝門三角地景觀工程,完成綠化行道樹栽植10公里3000株、新建垃圾池10個、固定垃圾箱10個。小秀金山旅游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新建堤防4公里、新修橋涵5處;新修通村道路8公里、產業路13公里;完成旅游景點電網架設15公里;安裝景觀路燈100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