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精準扶貧】王利民:心系貧困群眾
——藉口鎮南峪村第一書記王利民先進事跡
近年來,在位于秦州區藉口鎮西南、藉源林場林區,座落于兩道山梁頂和兩道峽谷中的南峪村,有一位經常奔波于山梁、峽谷,走村入戶的年輕人。他的愛心如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陽光,總讓南峪村的貧困群眾共享到各項惠民政策的溫暖;他雖然是一名最基層的黨務工作者,卻忠實踐行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錚錚誓言;他雖然沒有豪言壯語,卻時刻以一名基層干部的優秀品質彰顯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實現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他的事跡雖然很平凡,卻感染了這里的許多人。他,就是藉口鎮南峪村第一書記、秦州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干部王利民。
王利民,男,漢族,中共黨員,1980年出生在秦州區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大學學歷,2001年7月參加工作,現為秦州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干部,于2013年12月在藉口鎮南峪村掛職第一書記。在工作中,他無私奉獻,恪盡職守,嚴格要求自己,始終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特別是在“雙聯”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他將這樣一句話牢牢記在心上:“黨員不僅僅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責任;黨員不僅需要豪情滿懷的壯語,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奉獻”。
2013年底,在組織的關懷下,王利民同志被區委派到藉口鎮南峪村掛職第一書記。兩年來,在區委組織部和藉口鎮黨委、政府和區人社局及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在全村干部群眾的積極配合下,王利民盡自已所能去做好工作,全村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2015年7,區委對南峪村派駐了駐村幫扶工作隊,王利民同志與村兩委班子、駐村幫扶工作隊所有人員,全身心地投入到全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偉大事業當中,得到了藉口鎮黨委、政府和南峪村黨支部、村委會以及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抓學習,強素質,提升農村工作能力
“在農村工作,沒有過硬的群眾工作經驗和扎實的理論知識,是無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這是王利民兩年半來的切身體會。為此,他緊抓空閑和業余時間翻讀書本、查閱資料,學習了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精神,省、市、區委關于“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相關文件、各級領導講話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農村黨務管理知識。尤其是重點學習了近年來中央《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和省、市、區有關涉農惠農政策,并認真做好學習筆記,每篇學習筆記后都有自己的認識體會,學習筆記字數已達3萬多字。同時,他還經常通過看電視、報紙、網絡等方式,翻閱學習全區乃至全市精神扶貧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不斷提高對農村工作特別是南峪村的認識了解和熟悉,為下一步開展工作打下了基礎。
抓調查,摸底子,熟悉農村工作環境
由于第一次接觸農村工作,王利民同志剛開始對農村政策、農業生產知識一知半解,許多事情都不了解、不熟悉,工作不知如何開展進行。在南峪村工作時,正好趕上2014年春節,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都返鄉回家過年,這對于他來說,了解該村村情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為此,在邊學習邊工作的同時,王利民經常深入村巷道和農戶家中,曲膝而座在農家炕頭,認真細致調查研究,摸清底子,了解農業生產情況,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對農戶家庭狀況、收支構成和增收思路進行詳細的了解和熟悉。
南峪村位于藉口鎮西南,地處藉源林場林區,在上磨水庫上游,距鎮政府所在地14公里,全村共有4個自然村(裴家山、趙家山、左家溝、鄭家溝),分別座落于兩道山梁頂和兩道峽谷中。全村共有村民住戶81戶,總人口386人(其中:貧困戶51戶、233人),耕地面積1234畝,人均耕地不足3.2畝。勞動力人數196人,五保戶5戶、7人,外出務工人員137人,規模養殖240頭(只)。村兩委班子健全,村支部班子成員3人,其中一名支部書記,兩名支委;村委會班子成員3人。大學生村官1人。全村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52.1元,沒有集體經濟、也沒有集體企業,是一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村。全村經濟結構單一,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三產業為輔。在第一產業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由于受傳統習慣的影響,村里種植經濟作物很少。在蔬菜種植方面,種植簡單,大多為露天種植,反季節性蔬菜少,大棚種植沒有。全村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種植業。以種植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為主,同時還種植一些中藥材。二是養殖業。全村具有一定的養殖業基礎,主要是黃牛、羊,此外,全村農戶還養殖一些生豬、蛋雞的養殖等畜牧業,全部為散養。三是外出打臨工。
抓班子,帶隊伍,增強黨支部凝聚力和戰斗力
在摸清了全村底數和情況后,王利民便積極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以及群眾代表一同商議,共同定方案、找癥結,抓班子、強素質,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了改變貧困村的落后面貌,村支部結合本村實際,制定出了《藉口鎮南峪村2014年—2020年脫貧致富奔小康規劃》,并由村黨支部會議討論通過。在他們的努力工作下,經過廣泛深入群眾和召開黨員大會征求群眾意見,認真分析查擺村“兩委”班子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針對查找出的村黨支部凝聚力不強;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村組遺留問題多等問題。在鎮黨委、駐村幫扶工作隊以及雙聯單位區人社局的大力領導和支持下,村黨支部認真學習借鑒其他先進黨支部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整頓措施,狠抓整改落實。一是加強班子建設,強化工作合力。加強對村兩委班子的學習教育,堅持每周一次的聯合辦公日和集體學習制度,以及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值班制度,認真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學習了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研究解決工作問題,切實增強了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宗旨觀念和工作責任意識。同時,圍繞全村經濟發展目標,在具體工作中,村兩委班子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真抓實干,秉公辦事,敢于碰硬,積極主動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以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信賴支持,從根本上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使全工作有了明顯進步。二是強化支部建設,抓好黨員管理。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和黨員集中學習培訓制度,通過組織黨員看電教片、黨課輔導、開展科技培訓等形式,對黨員干部進行教育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理論水平和科技務農水平。針對黨員隊伍老化的問題,他們將一些積極上進、有文化、具有一定帶動作用的青年列為黨組織的重點培養對象,2015年發展預備黨員1名,為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并聯系區人社局黨委所屬醫保中心支部、資金中心支部39名黨員與村支部的黨員開展了聯系對接。同時,王利民一邊在村上努力工作,一邊將本村的實際困難向其所在單位秦州區人社局匯報,得到局黨委的同意后,由局工會動員全局廣大黨員積極踴躍捐款捐物,先后捐助衣物和學習用品1000余件、捐款6000余元,對困難黨員和群眾進行了慰問,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體現了黨的溫暖。并積極爭取人社局資金1萬余元,有效解決了村辦公和開展公益事業活動資金困難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他先后幫助村上制定了《學習制度》、《村干部值班管理制度》、《鎮村干部聯合辦公日制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上報制度》、《衛生保潔制度》,形成了一系列長效約束機制,用制度規范黨員干部的言行,自覺接受黨員群眾的評議與監督,促使村兩委班子成員堅持做到遵守規章,恪盡職守,認真負責地抓好管理、搞好服務,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各項工作進程。
抓幫扶,夯基礎,全面實施精準扶貧各項政策
“掛職南峪村第一書記,我深感責任重大”,這是王利民常說的一句話。通過認真分析,并積極爭取聯系單位區人社局的支持,按照“三個全覆蓋”的幫扶思路,即思想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全覆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并結合貧困村實際,制定出了以發展核桃栽植、中藥材種植和發展養牛、養豬、養雞為主的短期、中期、長期相結合的脫貧計劃。通過認真努力的工作,使全村教育培訓覆蓋率達到100%,新農保參保率達到100%,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在抓好糧食生產、養殖業、林果業等產業的基礎上,近年來,全村種植100畝以冬花為主的中藥材,實現收入40萬元,從總體趨勢上看,中藥材種植產業已初步形成,養殖業、核桃園建設有待進一步發展后形成產業。同時,將勞務培訓作為外出務工人員增收的有力抓手,按照工作計劃進行建筑、家政項目人員培訓29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19萬元,勞務輸轉產業的發展,為全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豐厚的基礎。與相關電信部門協調聯系,在村上建立信號接收放大站,解決了全村手機無信號的問題。2014、2015、2016年春節期間,積極聯系區人社局,由區人社局全體干部職工為全村貧困戶共捐款2000元,送去了米、面、油、調料及蛋糕、白沙糖、茶葉等慰問品,向他們致以新春的問候和祝福。積極協調天水仁和醫院和區人社局,開展了“秦州區人社局、仁和醫院走進雙聯點送醫送藥義診”活動,由區人社局出資向群眾免費發放價值5000余元的藥品。2016年3月初,正值農民春耕生產的有利時機,王利民想法設法協調其所在單位,為全村農戶發放了價值近萬元的化肥、農藥等春耕生產資料,有效解決了全村貧困群眾的實際困難。同時,王利民還與村干部一道,認真開展村莊衛生整治工作,保證村容村貌整潔,先后動用勞動力211人,鏟車1輛,農用拖拉機10輛,經過全村群眾的共同努力,共清理垃圾89方,有效遏制了亂堆亂放行為,切實改變了村容村貌,為藉源林區增添了更加優美的生態景象。
尤其是2015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王利民同志嚴格按照區委的統一要求,堅持吃住在村,堅決做到不吃請、不擾民,其個人吃住在村300多天以上,做到有事請假,不遲到、不早退、不曠工,外出辦事向工作隊長匯報。按照貧困戶識別的標準,通過調查摸底、村民評議、各級公示等方式,成功識別出貧困對象51戶233人。并分階段按時填報精準扶貧大數據信息平臺各類表冊,通過貧困對象的識別,為精準實施扶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只是他在南峪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在南峪村工作的兩年多時間里,王利民還先后組織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2期100多人;協調衛生部門在南峪村建立了村級衛生室,切實解決了村民看病不方便的問題;多次入戶宣傳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政策,指導貧困戶填寫專項貸款申請審批表和精準扶貧專項借款合同,并督促貧困戶辦理專項貸款相關手續,共為41戶貧困戶發放專項貸款205萬元;積極協調雙聯單位區人社局,對裴家山自然村的道路進行了整修;組織動員全村200多名勞動力,對村小學門口的橋面進行了整修,確保了師生及行人的安全;積極協調聯系愛心人士,為村小學的6名學生送去了價值500余元的鉛筆、橡皮、作業本等文化用品,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利用南峪村原有皮影戲班子這一文化資源,重新組建整合了南峪村皮影班子,由8人組成,每年至少開展2次以上的義演,并利用農村廟會、節慶日等時期,還在關子鎮、牡丹鎮、楊家寺鄉等鄉鎮巡回開展演出,切實繁榮了農村文化生活。
精準脫貧,重在奉獻。構建和諧社會,更需要我們更多人的無私奉獻,當愛的陽光灑到別人身上,自己會更加溫暖。
一名普通的基層工作者,為了履行自己的職責和入黨時的莊嚴承諾,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程中一篇篇動人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