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一方土地 造福一方百姓
——天水市國土資源局秦州分局土地整治助力精準扶貧
秦州區地處秦巴山區西秦嶺北部黃土梁峁溝壑區,山區居住群眾多,大部分貧困人口均處于山區。為切實抓好精準扶貧工作,幫扶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天水市國土資源局秦州分局切實用活用好土地整治與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支持扶貧開發的政策,多措并舉,助力精準扶貧,將農村土地整治和產業發展相結合,千方百計積極協調爭取資金,通過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實現了山、水、田、路、林綜合配套,既為項目用地占用耕地落實占補平衡提供了保障,又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使農民增產增收以及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生態和諧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天水市國土資源局秦州分局始終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群眾參與、公開透明的管理模式,以科學規劃為支撐,提高效益為中心,強化管理為手段,創建優質工程為目標,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為目的,強化規劃引導,堅持整流域設計,集中連片整理,不斷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截止2015年底,全區共實施土地整治項目37個,中央和省級總投資32612萬元(其中新增費20545萬元,開墾費12067萬元),總建設規模16520.10公頃(其中開發面積636.26公頃),土地整治面積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以上,通過整治新增耕地面積1741.76公頃,配套建設田間道路268.58千米,涉及了全區13個鄉鎮124個行政村,實現了山、水、田、路、林綜合配套和土地、農機、人力、科技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為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藉口鎮曹杜村支部書記曹建曉說,“以前村里山上的地由于坡度大,加上沒有道路,群眾務起來很吃力,而且一年的收成也很少,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好多地都撂荒著”。天水市國土資源局秦州分局在藉口鎮曹杜村實施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一彎彎的坡地一下子改變了模樣,以前小塊的坡地被平整,大塊成行;新修的已經鋪好碎石的田間路一直通到村里,生產或者收獲都不再用肩背人扛。項目實施后,對土地進行了深翻,面對整治之后的土地,專業大戶進行規模化生產種植,同樣的土地,已經產出遠遠高出原來幾倍的效益。
曹建曉說,“國土局在我們村實施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對整灣的坡地進行了整治,讓窄地變寬了,陡地變平了,田間的道路也寬了,我們農民得到了實惠,以后即使自己不種地,往出去流轉也有人要了,無形中提高了群眾的收入”。
2016年,天水市國土資源局秦州分局爭取實施土地整治項目6個,涉及平南、天水、牡丹、皂郊、秦嶺、華歧、齊壽、娘娘壩等8鄉鎮28村,項目總投資5533.7萬元,總建設規模2600余公頃,通過項目實施,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有效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好群眾脫貧致富基礎,為精準扶貧助一臂之力。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通過一系列措施的落實,已建和在建的項目工程全部合格,沒有出現任何質量問題,項目區的老百姓屢次送來“恩澤千秋 整地致富”、“保護土地資源 造福子孫后代”等錦旗,以表達感激之情、感恩之心。
昔日誰都不愿耕種的低產田,如今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這是天水市國土資源局秦州分局做好“三個結合”文章,把土地整治綜合效益發揮到最大化所帶來的喜人景象。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通過項目建設,項目區栽種防護林8.95萬余株,修整田間道路260多公里、生產路100.5萬多公里,開挖整修排水溝渠260多公里,鋪設大小農涵786座。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了農田布局,實現了農田齊整、排水通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項目區農田的整體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使區域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促進了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建設的緊密結合。二是土地開發整理與增加耕地相結合。近十年來,整治面積達24.78萬畝,其中,整理23.83萬畝,開發0.95萬畝,實現新增耕地2.61萬畝,在達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同時,有效緩解了我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壓力,是落實城鄉建設占補平衡的主要途徑。三是土地綜合整治與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通過山、水、田、路、林綜合配套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土地、農機、人力、科技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為項目區農業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找到了一條現實途徑。目前,項目區20%耕地已流轉,催生了羅成、羲源等規模種植公司近30家,解決農村勞動力逾兩千人,一副“項目配套——能人帶頭——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的脫貧致富產業鏈條逐漸形成。
整治一方土地,可以富裕一方百姓,天水市國土資源局秦州分局作出了較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