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49/BeyondPic/2016-4/19/20160419094156991.jpg)
于文芳,女,漢族,1985年3月2日出生于天水市秦州區大門鄉于山村,2000年初中畢業后因無錢繼續上學走上了打工之路。經過十幾年的打工創業,30歲的于文芳分別在廣東惠州成立了從眾勞務派遣有限公司,在甘肅天水成立了天水從眾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年輕的于文芳成為兩家公司的總經理、掌舵人。
談起于文芳,在務工人員和家鄉人眼里,她是一位帶領群眾,熱心公益事業的致富能人。回想她走過的歷程,有失敗的教訓,有成功的喜悅,然而更多的卻是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艱難和辛酸。外出務工,立志創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工作的難點。破解這道難題,最快捷的途徑就是搞勞務輸出。在一個乍曖還寒的春日,于文芳聯合了家鄉十幾名弟兄姐妹,背起行囊,打破了故土難離,窮鄉難舍的舊觀念,告別了祖祖輩輩生存的故土,外出打工創世界。先后聯系到深圳幾家電子廠引進技術員工,由于缺乏經驗,不但沒賺上錢,還把多年的積蓄也搭進去了大半。但她沒有氣餒,并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而是經過了認真的反思后重整旗鼓,決心再戰。經過多年的打拼,于文芳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從小家里很窮,爸媽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靠地養家糊口,種地要看天,如果天氣不好,收成也不好。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爸媽非常忙,從小媽媽就教會她洗衣做飯,放學幫爸媽干活,后來爸媽商量買了一些羊,他們姐弟三人每天放學要趕著一群羊去放,在山坡上,把作業也完成了。
2000年,于文芳初中剛畢業,就要上高中。在暑假的那段時間,家里修房子,村里的農用拖拉機幫著拉沙子。當時,她也收到了錄取通知書,這個消息還沒來得及說。晚上大約是8點鐘左右,拖拉機到家門口時,媽媽從拖拉機上面突然摔了下來,壓在了車輪下面。當她跑出去看到這個場景哭著喊人,鄰居把媽媽抬到炕上,馬上肚子就鼓起來了,那是把肝壓爛了,血管也開始萎縮。天水第一人民醫院他們有個親戚在那工作,晚上打好電話,醫生都在等著媽媽,等把媽媽送到醫院時,血管已經很難插上針頭,五個人一起扎,最終有位姐姐把針頭扎上了。媽媽的手術進行了8個多小時,在重癥病房住了半個月,整個人瘦得只剩下骨頭了。等媽媽的病一天天好起來,家里也有了笑聲。
于文芳說,媽媽總算命保住了但還不能動,因為胯骨也錯位了,肋骨也斷了兩根。后來又針對性地治療。在醫院住了兩個月就出院回家了。剛好家里的麥子也熟了,爸爸要收麥子,照顧媽媽的責任就要我接下來,在那段時間里,有使不完的勁,看著媽媽一天一天的好起來,我們全家都很開心。
媽媽能下地走動了。于文芳才給媽媽講了她上學的事,看到家里的狀況,已經供不起三個學生了,媽媽生病家里已經欠了好多錢。媽媽堅持讓她去上學,但爸爸不同意,家里的壓力太大了。那天晚上她跟媽媽抱著哭了許久,從那以后,她不去想上學的事了,只想怎樣才能給家里減經負擔,為家里賺到錢。
第二年8月份,于文芳隨幾個朋友南下打工。那個時候的廣東東莞特別熱鬧,人很多,打工的人分別來自不同的省市,當時于文芳進的是東莞厚街的一個工廠。剛進廠的那幾個月不習慣,吃飯的時候每次會哭,每次發工資時是最開心的,發了工資馬上去郵局匯款,幾乎每個月會聽到村里的廣播叫她媽媽的名字。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幾個月過去了,同伴陸續都回去了,只留下了于文芳一個人,那個時候的工資也不高,每個月不到1000元,在流水線上跟同事聊天,聊哪個崗位工資最高,聽說焊接的崗位工資比較高,在休息時她去了焊接臺自己學習,領導看到后,第二天就把她調到了那個崗位,開始做起了焊接的工作,工資差不多漲了三分之一,每個月可以拿到一千多。在焊接崗位干了幾個月后得到領導肯定。
2003年的下半年于文芳開始在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讀中專,一邊讀書一邊工作,兩年完成了學業。后來在東莞隆好植絨廠做業務跟單,在那個時候學了很多東西,心里已經想做生意,只是沒有本錢。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爸媽催著讓她回家,找個男朋友,把婚給訂了,爸媽下了死命令,必須要訂婚,否則不讓出門,8月份就辭職回家了。還是比較幸運,認識了她現在的老公,剛訂婚之后,又來到了東莞高步,做業務主管。在這個時候配合媽媽做勞務。結婚之后專職做起了勞務工作,每次看到務工者對我們的信賴跟支持,感覺無比自豪。時間過的很快,到了2012年8月,從眾勞務派遣有限公司在廣東惠州成立,使勞務輸轉走出了甘肅,走向了全國。每年以兩倍的數量在增長。每年平均輸送2000余人,創造收益千萬余元。
2014年12月在甘肅天水市成立了—天水從眾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天水市秦州區大門鄉成立了第一家天水市從眾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大門服務站,把勞務做到家門口,也為很多人提供就地就業崗位,以后服務網點會辦到各個鄉鎮,為更多的務工者提供便捷的服務。
2015年公司將成立創業基金會,讓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創業的行列,為每一位創業者提供量身訂做的培訓及支持。獲得了天水市秦州區表“五一先進勞動者”“甘肅省回鄉創業帶頭人”的稱號,并發表于甘肅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