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堅強擔當奉獻“蘋果通”
記關子鎮楊柳村致富帶頭人張寶平
張寶平,生于1967年,男,漢族,關子鎮楊柳村農民。現任天水市秦州區裕康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兼楊柳村農業技術員。近幾年借關子鎮政府“北山萬畝蘋果產業園建設”連片發展規劃的政策東風,大力發展蘋果產銷,成為遠近聞名的“蘋果通”。
全村果園面積不斷擴大,果業收入穩步增長,要說功勞,數他最大,他現在是楊柳村當之無愧的創業致富楷模,果業發展帶路人!文化程度不高,不會說什么豪言壯語,沒有過于偉大的藍圖追求,他的人生,只信一句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現年49歲的張寶平,撂在楊柳村同齡人堆中再普通不過:中等個頭,微黑的臉龐,睿智的目光,和藹的笑容,普通的西裝。初次見面,怎么看都無法把他與“致富能人”這頭銜聯系起來,但就這么一個人,楞是在屹立于北山峁梁的楊柳——這個重點貧困村貧瘠的土地上,用他靈活的頭腦、敏捷的思維,加之勤奮好學、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帶領自己的父老鄉親從無到有,從零星到連片種植,一步步鋪下了一片片鮮活的蘋果園,展開了楊柳人民果業致富的新畫卷。
關子鎮楊柳村位于關子鎮北山峁梁天松公路北側2公里處,距鎮區8公里。全村下轄楊柳、陰屲、陽屲等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有耕地面積2654.8畝。總戶數236戶,總人數1162人。位于高坡和半高坡地帶,地勢多石多洼,居住邊遠,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貧困人口分布廣。天災、人禍、生病、殘疾、子女入學、智障、資金、技術、勞動力缺乏等原因致使全村61戶282人處于貧困線以下,貧困面高達24.26%。
受自現然環境、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歷史發展等因素制約,傳統農業耕種觀念更深蒂固。經濟結構單一,主導產業不突出,農業生產靠天吃飯,農業現代化技術水平低下,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群眾從事農業生產資金緊缺,生產工具簡單;農業生產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沒有發展動力;群眾等、靠、要現象嚴重。貧困太久,村民們早已溫水煮青蛙般地適應并習慣于貧窮,楊柳村是全省貧困插花縣(區)重點貧困村之一。
長期以來,因為貧困,加之離鎮中學又遠,求學不便,年輕人一批批輟學,有的甚至連小學都讀不完就奔赴社會。因此,全村勞動力素質整體偏低,這點,張寶平自己也不例外。
家境貧寒勇擔當,勤思苦練尋商機
《約翰·克利斯朵夫》扉頁題記這樣寫道:“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遠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湮沒罷了;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遠不會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這段話于張寶平,再合適不過。
他的出生就注定與別的孩子不同:父親患精神病,母親在他12歲那年病逝,兄妹六個,他排行老二,大哥成績好舍不得退學,家里的重擔理所當然壓在了這個幼小的孩子身上,小學勉強畢業他便不得不離開校園,撐起了全家大小7人的生計。在那個物質本來就很匱乏的年代,幼童理家,那種艱難可想而知,好在村里民風純樸,鄰里鄉親出手相幫,他才得以從那苦難歲月中連滾帶爬,磕磕絆絆一路走來!
因為有過早失學的徹骨之痛,在那么艱難的情況下,他的四個弟弟妹妹沒有一個因貧輟學。哥哥考上了甘肅農業大學,父親在1995年病逝,他本人在21歲那年與領村姑娘結婚,育有 6個子女。因嚴于家教,孩子們個個都很棒,4個大學生,2個高中在讀,成績都很優秀。他時刻教導孩子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做個有能力的人,為社會多做貢獻,回報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或者跟他們當年一樣需要幫助的人。
長期以來,村里流行一句口頭禪,“寧做山下的狗,不做楊柳的有!”年輕人一離開學校就卷鋪蓋下山到外面去闖蕩,從事低技術、高體力的職業。個別混的好的十有八九在大山外面成家立業不再回來,大多混的一般的逢年過節來去匆匆……
母親剛去世那會兒,為了給兄弟妹妹們掙學費,他也以童工的身份融入社會市場大潮靠打零工謀生,嘗遍了人間的冷暖酸甜。那段時間,他一閑下來就翻字典,讀書看報,記筆記、摘要點,補償自己因輟學太早而造成的知識缺憾。《甘肅農民報》、《農村大眾》、《科技博覽》等農技書籍報刊雜志及果樹栽培技術書籍是他的最愛。到了晚上,他會堅持收聽收看廣播和電視新聞,及時了解黨和國家有關“三農”問題的大政方針及各級黨委、政府的相關政策,為創業打下了堅實基礎,這種習慣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哥哥大學畢業家境稍有好轉,張寶平便毅然絕然地回到溫暖的家鄉闖業。剛從外面回來時,他也迷茫過,不知道做什么才好!侍弄糧食,廣種薄收;養雞,遭遇雞瘟、禽流感……但真正讓他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的還是養豬。
2003年,他用打工積累的資金購買了4頭母豬,用自產豬仔擴大再生產,很快發展到60多頭,邊養豬邊種自家十多畝薄田。根據他自學的知識,嘗試養種結合,很快見效,兩年后年均純利潤穩定在了20萬元以上,蘋果種植也小有成就。如果當時滿足于現狀,他養豬輕車熟路,小日子已完全可以過得很好,但“飲水思源”,看著周圍依然貧困的鄰里鄉親,他怎么也嘗不到成功的喜悅!雖然自己技術很好,但養豬資金投入大,既要修圈舍,還要購豬苗;技術要求高,有生命的動物,跟孩子一樣,稍有差遲便能讓你血本無歸。楊柳村土地含金量不高,但人均耕地面積廣。如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讓村民早日和他一樣過上好日子,成了他心中沉甸甸的大事。考慮到自己在養豬的近十年時間,為嘗試生物鏈而種蘋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加之長期自學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識,他用自己前瞻性的眼光發現:種蘋果才是大家共同致富的根本出路。因此,為了他自己的信條“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更為了回報早年幫助過他們走過苦難歲月的鄉親,他退出了養豬行業。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養種結合需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為了能專心把蘋果種好,他對經營了近十年的豬場只好忍痛割愛。
適逢秦州區、關子鎮政府中長期規劃出臺,確定北山峁梁為萬畝蘋果基地建設良機。政策的支持加之北山陽坡光照充足,溫差大,果品含糖量高的天然優勢,他放開手腳,大膽地干了起來。在他創業之初,楊柳村民還不相信蘋果比糧食重要,他就率先垂范,流轉土地并擴建果園30多畝,先把自己的果樹種好,讓村民看到希望,再四處鼓動左鄰右舍栽種,一戶戶推薦果樹品種,讓村民在品種的選擇上不走彎路,給果農示范果樹栽培、修剪、施肥、防治病蟲害等等一系列相關技術,教會他們技術要領。漸漸地,嘗到了甜頭的村民再發揮裙帶作用,一傳十,十傳百地在全村互助建起果園來。
村民的認識提高了,果園也建起來,但技術瓶頸的制約作用凸顯,他急呀!2006年他自費請果樹專家對楊柳及周邊村莊的果農開展了技術培訓200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接下來的近十年中,他這樣的培訓又舉辦的將近20次,培訓果農2800余人次,并自費租車組織果農到外地參觀學習40多人次。
成立果業合作社 修好致富產業路
“要致富,先修路”。楊柳村高坡、半高坡地形,造就了好多耕地根本就無路可走,有的連牛羊都上不去,更何況農業生產種植。為了解決這一難題,2007年,他自發組織12位村民用最原始、簡單的工具,修成三輪車道1000平方米。2008年出面以村委會的名義,申請到關子鎮政府出資聯系的鏟車,又修建了部分最難走的產業路共計48000平方米。有了路,農民的果園擴建積極性進一步高漲,果園面積迅速增長。
為適應現代化果業市場發展的需要,于2011年私人投資50萬元,成立了天水市秦州區裕康果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果品產業化經營模式,以“品質保證、服務專業、顧客滿意”為經營宗旨,以“求仁為大、求利為小、真正服務為人民”為經營理念,開拓進取,務實創新,依托北山豐富的果品資源,加大果品產銷服務,實現了合作社與農戶雙贏的目的,帶動了關子鎮及周邊鄉鎮千家萬戶農民的經濟快速發展,有力地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合作社現在有會員約300多戶,每年分別在春、夏、秋、冬開展四次集中培訓,平時經常組織開展果農座談交流。
近年來,在區、鎮、村等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和人才培養工作高度重視和支持下,自2011年成立至今,合作社以“培訓一名骨干農民,輻射帶動十名周邊群眾”為理念,不斷加大投入,組織和引導各級、各類教育培訓部門主動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的農民教育培訓20多期,培養農村科技帶頭人和科技示范戶的方式方法,以點帶面,推廣普及,使培訓工作逐步輻射到整個北山峁梁,培訓效果突出,提升了楊柳村及周邊果農的種植管理技術,促進農民素質和增收致富能力的提高。在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的同時,還聯系外來商戶收購蘋果,每年收購蘋果達50-100萬斤,解決了群眾自銷困難、有價無市等問題。
2015年,他被關子鎮政府聘任為楊柳村農業技術員。作為一名農技員,他深深地感到了職位雖小,責任重大。如今的他更忙了,一年來,他按照果樹生長的物候期,對果農進行跟蹤式的服務與指導。結合合作社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篩選出了具有核心技術骨干帶動作用的示范園11個。他用示范帶動作用指導果農噴藥、生物病蟲害防治、配方施肥,夏季拉枝、地膜覆蓋、冬季修剪等管理技術,讓全村的果農觀摩和學習。示范園集先進的管理技術與先進管理理念為一體,它們的示范作用輻射周邊,促使周邊果農轉變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技術,向著一村一品、一園一策、尖果品優方向發展。他又多次聯系農廣校、區果業局、經管站、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來楊柳村進行技術、科技方面的指導和培訓,為楊柳村培養一批在果樹修剪、經營管理方面能獨擋一面的科技人才。
現在,村里的果品產業發展已經駛向快車道,他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基礎建設。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一方面作為農業技術員,他借全市“1+18”政策東風,加快了技術培訓步伐,另一方面利用整村推進項目的力量,認真指導果園擴建工程。今年春季,組織村民新擴建果園400畝,協調鎮上免費挖坑,調撥蘋果樹苗,配套地膜、鐵絲網等,栽種蘋果樹24000多株。發展地膜玉米,土豆等旱作農業50畝。
裕康果業專業合作社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在關子鎮已小有名氣,在北山片果品經濟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一直沒有自己的培訓室,他主動與駐村幫扶工作隊銜接,與村“兩委”班子商討后制定了《秦州區裕康果業專業合作社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建設立項申請書》,并完成了前期的自測環評和選址工作。
心系大伙肯奉獻 苦盡甘來共致富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為徹底解決群眾出行問題,全面提高群眾的生產生活質量,他積極參與到道路建設測量統計:楊柳村需硬化主干道(陽屲、陰屲兩個自然村)4.2公里,小巷道6.34公里;沙化產業路沙化產業路21公里,現在最大的愿意就是此項目能夠得以實施。
如果不是文化程度太低,給個支點,也許真能撬動地球……
十多年前,楊柳村還是只在房前屋后偶爾有一棵自生自滅,自給自足自食的果樹,而現在,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在張寶平同志的精心幫助和指導下,千畝果園已成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線。目前,全村共有以花牛蘋果為主的各類果園面積1649.4畝,年產量高達100多萬斤。果園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62.13%。人均果品年收益2600多元,示范戶人均果品年收益達8000元。
張寶平同志正以他的實干精神帶領楊柳村村民去打造一個輝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