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扎實推進精準扶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
去年以來,秦州區堅持把扶貧攻堅作為實現小康目標的重中之重,按照“一個提速、十個全覆蓋、七個持續發力”的工作思路,緊盯目標任務,提速加力推進,狠抓“1+18”方案落實,確保兩年時間完成三年減貧任務。
提高精準扶貧實效。該區緊緊圍繞“六個精準”要求,對接貧困村貧困戶需求,建立問題臺賬和清單,因戶施策、一戶一法,科學制定幫扶計劃,綜合運用扶貧政策措施,堅持實施脫貧攻堅“五個一批”工程,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兜底保障脫貧一批,切實做到應扶盡扶,分類扶持貧困家庭脫貧。推行扶貧對象實名制管理,規范建檔立卡,完善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加強動態管理,健全退出機制。加強資源整合,鞏固完成指標,拓展優勢指標,突破難點指標,提高扶貧實效。
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該區堅持基礎優先取向,統籌推進路、水、電、房等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通暢工程,全面提升交通運輸條件和農村路網建設。穩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突破行動,采取易地搬遷、整村推進與插花安置、就近搬遷等多種方式,對有條件、有意愿的貧困戶實現應搬盡搬,引導和帶動貧困人口適度轉移、集聚和就業,以易地扶貧搬遷推動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土坯房全部翻建磚混房。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創建一批國家級生態鄉鎮和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現自然村動力電全覆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同步聯動實施土地整治、地質災害治理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培育多元富民產業。該區堅持以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大力發展林果、畜牧、蔬菜、中藥材、勞務五大主導產業,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結合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加快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鼓勵支持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現代服務業、鄉村旅游業等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建立扶貧資金、產業推進、貧困農戶聯結機制,整合扶貧信貸資金,集中培育優勢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強貧困村產業與市場對接,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帶動富民產業發展壯大。把握市場用工需求導向,實施勞動力精準技能培訓,擴大技能型勞動力輸轉比例。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大力發展全膜玉米、脫毒薯、設施農業等,積極引進小麥、油料作物優良品種,提高種植業產量收益。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流轉,培育發展新型農業主體,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新型農業主體壯大發展與群眾脫貧致富互利共贏。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該區著眼貧困村農民真正得實惠,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統籌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開展薄弱學校改造和農村幼兒園建設,貧困村實現學前教育全覆蓋。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免費職業教育,率先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全面提升貧困村醫療服務水平,提高貧困人口新農合住院報銷比例,實現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建設全覆蓋。推進廣播電視事業發展,不斷完善農村廣播電視網絡。加快鄉村文化場所建設,實現貧困村文化舞臺建設全覆蓋。實施科技扶貧工程,加快推進貧困鄉村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綜合服務機構建設。實行低保政策與扶貧政策銜接,完善農村低保補差發放辦法,落實低保提標提補政策,穩步提升醫療救助水平,全面落實五保對象和孤兒生活保障標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體系產業,發揮好社會救助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兜底性作用。
健全完善扶貧工作機制。該區堅持輸血扶貧與造血扶貧同步并重,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統籌推進,構建大扶貧工作格局。創新精準扶貧投入方式,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強化金融信貸支持,放大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效益,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多元化扶貧投入機制,有效破解扶貧開發資金制約。統籌扶貧力量,強化幫扶措施,推進“扶貧攻堅”、“雙聯行動”、“百聯千扶萬幫工程”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駐村幫扶工作隊作用,形成對口幫扶常態化,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建立區、鄉、村三級扶貧工作機制,加強扶貧部門、幫扶隊伍管理,健全扶貧工作考評體系,堅持正面激勵和懲戒問責相結合,確保扶貧攻堅行動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