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穩村 產業富民 人才支撐 精準施策
——記娘娘壩鎮南峪村駐村幫扶工作隊
娘娘壩鎮南峪村位于316國道和甘什戰備公路交匯處,轄南峪、劉家河和姚家溝3個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積1009畝,人口147戶794人,其中貧困戶49戶243人,貧困發生率30.6%,是2014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娘娘壩鎮南峪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由5人組成,工作隊長由聯村單位區委組織部副科級組織員鮑曉煒擔任,市發改委項目辦副主任(副處級)吳軍林擔任第一書記,市植保植檢站蔡星輝擔任駐村技術指導員,另有大學生村官1人,駐村干部兼扶貧專干1人。駐村幫扶工作隊自今年7月8日進村以來,就一直吃在村上、住在村上,緊鑼密鼓地投入到幫助群眾擺脫貧困、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之中。
一是摸清底子,明確思路,建立精準扶貧檔案。駐村幫扶工作隊進村之時,正值全省貧困村建檔立卡工作啟動之際,因此,摸清村情戶情民情,準確掌握群眾的需求意愿,建立精準的貧困人口檔案就成了擺在駐村幫扶工作隊面前的首要任務。工作隊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對所有貧困戶按照村不漏戶、戶不漏人的原則逐戶摸底,面對面核查各類信息,逐項填寫調查情況,層層篩選確立,經過三榜公示,最終確定該村貧困戶49戶243人,并嚴格按照國務院扶貧辦統一制定的建卡樣式,對貧困戶的家庭情況、生產生活現狀和經濟狀況,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和扶貧項目進行準確登記,確定專人按照時間節點完成了大數據錄入工作,真正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對象準、措施實,得到全村群眾的一致認可。同時,根據前期調查摸底所掌握的實際,緊扣省上“1+17”和市區“1+18”精準扶貧意見方案,提出了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小康建設為目標,積極實施基礎穩村、產業富民、人才支撐和民主管理四大工程,力爭兩年脫貧、五年建成小康的發展思路,極大地鼓舞了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二是精確盤點,精準算賬,提振群眾致富信心。每次入戶,群眾對駐村幫扶工作隊聊得最多的話題是“錢”,在大多數群眾心里,現在吃飽肚子沒問題,但兜里沒錢,一年的生活還是緊巴巴的,過上幸福生活的信心明顯不足。針對這一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駐村幫扶工作隊一班人經過討論,一致認為要讓群眾有信心,首先要為群眾算好收入賬,并通過共同的努力變成現實,才能讓群眾相信幫扶隊。在之后的走訪中,幫扶隊為群眾算了兩筆賬,一是產業賬,種一畝小麥一年毛收入不足千元,加上成本及人工,一年下來誰不見誰,純收入幾乎為零;但種一畝紅豆杉就大不一樣了,每畝200株左右,需要成本20000元,每株200元的成本,兩年后每株就能賣到400元以上,每畝的毛收入40000元,減去成本及人工,至少凈賺20000元,鼓勵群眾加入合作社,通過改變種植模式,依靠新型產業致富;二是技能賬。在外出務工的人群中,小工每天的工資在100元左右,而大工的日工資平均在300元左右,沒技術,出力多不說,每天還少掙200來元,鼓勵群眾參加培訓,學習技能,靠技能多掙錢,增加收入。這兩筆賬在群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反響,提高了群眾參加合作社育苗、學習技能的熱情和積極性。
三是因勢利導,培育產業,提高群眾經濟收入。南峪村屬長江流域,氣候濕潤,非常適宜中藥材、育苗、畜牧產業的發展,但近年來村上種植仍然以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經濟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村內巨大的致富潛力未得到有效挖掘和釋放。針對這一現狀,幫扶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多次協商,向鎮黨委匯報,爭取到了鎮村兩級的支持,通過派出單位邀請市區種植方面的專家對村上的土地進行了檢測,檢測數據證實這里是發展“三松”育苗和紅豆杉育苗的理想場所,這給了駐村幫扶工作隊極大的底氣。通過動員村上的錦綠苗木培育專業合作社加盟,采取“林下+田間”、“合作社+支部+農戶”,“點面結合,示范帶動” 的模式,在南峪村流轉土地120畝,移植15-20㎝紅豆杉5萬株,帶動本村群眾發展紅豆杉種植繁育200畝,移植15-20cm紅豆杉4萬株,在姚家溝自然村區域新增“三松”育苗350畝。動員本村明光酒釀造戶進一步擴大純糧造明光仙酒規模,形成特色產業,助推全村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繼續加大勞務產業培育力度,形成村內長期致富產業和外出務工長短結合的增收格局,今年已成功輸轉村內勞動力240人,預計年創收將突破600萬元,人均增收將達到7500元。
四是創新載體,開通網店,打通群眾致富快車道。在入戶調查摸底的過程中,駐村幫扶工作隊發現,村民自產的明光仙酒、土蜂蜜、核桃、松子、生態雞、土雞蛋等特色農產品除了在娘娘壩鎮逢集日銷售外,沒有其它銷售渠道,銷售價格低,流通慢,群眾收益不高。針對這一現狀,幫扶工作隊緊緊抓住全省大力開展電子商務的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對電腦業務熟悉的優勢,在南峪村實施“互聯網+農產品”銷售經營模式,于今年9月7日建成并開通了南峪村精準扶貧網店,幫助村民在網上銷售自己的特色農產品,讓這些平常不起眼的產品通過網絡走向全國市場,極大地鼓舞了群眾立足本土、壯大特色農產品經營的信心,也吸引了一些本村的優秀青年人才回歸創業。截至目前,已有12戶群眾的特色農產品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交易,交易總額達10000余元。
五是注重培訓,提高技能,提升群眾致富能力。南峪村有青壯年勞動力399人,其中有一技之長的不足百人,大多數群眾在家創業沒經驗、外出務工沒技術,生活的基本模式是在家種點糧食糊口、在外出賣體力養家,經常是“三十晚上算一賬,人在本錢在”,如果遇上大災大病,一夜之間就會成為窮光蛋。手上沒技術,兜里就沒錢。針對這一現狀,駐村幫扶工作隊主動出擊,為群眾爭取參加技能培訓的機會,一方面組織群眾參加鎮上組織的技能培訓,讓群眾掌握一技之長,增強他們在勞務市場上的競爭力,對不能外出的群眾,依托村內在建項目創造就業崗位,組織不能外出的80余名勞動力就近就地務工增收;另一方面支持鼓勵鄉土拔尖人才發揮帶動作用,積極組織動員在“三松”育苗、豬苓種植、土蜂養殖、明光仙酒釀造、紅豆杉特種苗木種植方面涌現出的鄉土拔尖人才,以師帶徒的方式帶動貧困戶學習種植、養殖和釀造技術,支持他們在家門口創業致富,增加務工收入。截至目前,該村已舉辦各類培訓288人次,有效提高了群眾自主創業的能力。
六是夯實基礎,美化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南峪村是娘娘壩鎮地質災害頻發地段,貫穿全村的百家河在給村莊帶來豐沛用水的同時,也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2012年的水災就讓這個村莊滿目瘡痍,針對群眾最為關心的安全問題,幫扶工作隊絲毫不敢懈怠,在督促落實在建河堤的同時,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加強鞏固村莊堤防建設,今年已建成護莊河堤240米、溝道治理300米、排水渠覆蓋400米,完成土地復墾649.5畝,有效提高了村莊的防汛排洪應急能力。同時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實施危舊房改造6戶,新修蓄水池1個,硬化村內巷道300㎡、擴建村陣地133㎡,新修圍墻300米、石墻800米,墻面粉刷2000㎡;完成南峪文化廣場土方墊方1200m?,村莊綠化600㎡,栽植村內綠化樹1200米,修砌青磚花壇400米,人行道滲水磚鋪設100㎡,并已完成南峪村垃圾填埋場選址,建成后將解決周邊村莊的垃圾集中收集填埋難題。
現在的南峪村和一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特種育苗、土峰養殖等特色產業已初具規模,鄉村建設更加美麗,群眾經濟收入逐漸提高,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正在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