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大家干的,我無非就是比別人多操了點心,多說了些話,多走了些路而已……”
閆媛,大城街道光明巷社區書記。別看她是80后,卻是一個已有14年工齡、在社區主任崗位上工作了10年的“老干部”,也是光明巷社區3000多居民的“當家人”。無論是雙聯行動,還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閆媛都把群眾的事時時刻刻掛在嘴上,記在心里。她結合社區實際,要求社區干部把“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作為自己工作的座右銘,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做好事。
社區陣地是開展各項工作的主要場所,閆媛上任之初,社區工作人員擠在一間不足二十平米的小房子辦公。在狹小擁擠的辦公室里,開展日常工作都顯得很吃力,舉辦活動更是難上加難。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社區陣地建設問題,閆媛一邊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原地加蓋社區陣地的手續,一邊與社區大院居民溝通協商,聽取居民意見建議。去年4月,社區辦公陣地完工并投入使用,辦公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
閆媛所做的努力和付出,轄區居民和社區干部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當一名社區同行向她祝賀并“取經”時,她說:“工作是大家干的,我無非就是比別人多操了點心,多說了些話,多走了些路而已……”
她憑著一顆“媽媽心”,一張“婆婆嘴”,一雙“毛驢腿”, 把每一件事情都落到了實處。
“我愛社區,這里的居民都很可愛,和他們在一起,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們的緣分。”閆媛憑著一顆“媽媽心”,一張“婆婆嘴”,一雙“毛驢腿”,用愛心和智慧把一件件事關居民切身利益、生活冷暖的大事小事都悉數落到了實處。
轄區居民王四順因肢體殘疾,喪失勞動能力,沒有任何經濟收入。閆媛積極主動幫王四順辦理低保,并經常送去生活用品。43歲的困難戶穆紅梅,從小智力殘疾,生活不能自理。作為社區的“當家人”,閆媛常帶領社區干部和志愿者給她送生活用品,幫助打掃衛生。社區居民梁志剛患有尿毒癥,為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閆媛將其納入低保,發動居民捐款捐物,幫他度過了難關。梁志剛身體康復后,閆媛還當起了“紅娘”,給他介紹對象,又聯系工商部門,扶持他開起了小賣部。她的幫助,讓梁志剛深受感動,主動到社區申請當社區義務巡邏員。轄區居民五保戶鄭玉祥,因為拆遷遺留問題,他多次上訪未果后,把家里所有生活用品都搬到了信訪局。閆媛得知這一情況后,及時帶領社區干部將其接回,聯系好住處并幫助墊付租金,還送去了被褥和生活用品,辦理了廉租補貼,隨后又聯系大城派出所,介紹他到所里當衛生保潔員。
為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閆媛帶領社區干部舉辦了兩屆“鄰里節包粽子比賽”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拉近了社區與居民的距離。建黨節時,她又邀請一些書畫家舉辦了書畫進社區活動,激發了社區書畫愛好者的創作熱情,活躍了社區文化藝術氛圍。
她是居民困難時刻的“救助者”、民眾心靈的“維修員”、黨政國策的“宣傳者”。
“雙聯”行動開展以來,閆媛經過不斷摸索總結,有了一套自己的幫扶措施。她的聯系戶叫蘆曉玲,離婚多年,患有嚴重的風濕病,兒子輟學在家,家里主要靠低保維持生活。閆媛了解了她家的情況后,她覺得,開展幫扶首先要讓她“安居”,然后“就業”,才能走出困境。
在隨后幫扶的日子里,閆媛每月送去都會給她家送去生活用品,并宣傳各項優惠、幫扶政策。同時,又幫她申請廉租房,解決住房困難。并通過個人關系,幫助蘆曉玲的兒子在華天電子公司上班。
蘆曉玲感激地說:“你真是好人,幫我們解決了這么大的困難,我一輩子也沒辦法報答!”她笑笑說:“這些小事算不了什么,這是我的工作職責!”
居民們送她一個親切的稱呼:“接地氣主任”。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閆媛發現了一些社區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個別社區干部中存在的辦事懶散慢、來人問事態度傲慢、支差應事等問題,自己也不同程度的有。在即知即改中,她及時自查自糾,立行立改,開展自我批評,深入剖析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管理中,她對社區的管理方式和辦事流程中存在的“大雜燴”現象進行及時整改。按照“一居一品牌”要求,依托社區黨總支建設,建立了“五位一體”黨員管理模式,即先鋒黨員示范崗、流動黨員管理站、家居黨員活動室、社區網絡信息發布平臺、年輕黨員QQ群、社區官方微信平臺等;在社區工作的總體布局和時間安排上,她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分”工作法,即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辦公室學習、三分之一的時間到群眾中走訪、三分之一的時間到部門企業協調解決群眾反映的困難。
在她的帶領下,光明社區真正做到了“光明辦事,光明做人”,辦事效率和群眾滿意度均有很大的提高,被居民們親切地稱為“接地氣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