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外宣辦)草胡村位于中梁鄉西北部,有上草胡和下草胡2個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積3100余畝,人口192戶941人,其中貧困戶144戶,是中梁鄉貧困度最深的村莊之一。自雙聯行動開展以來,草胡村成為原天水市委書記馬世忠的聯系村,通過馬世忠書記一年的幫扶,村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希望在路上延伸
以前的草胡村,唯一通往外界的是一條坑洼不平的土基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給村上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制約,這條路成了全村老百姓的“難腸路”,也成了鄉政府干部心中的“頭疼路”。雙聯行動開展后,草胡村被確定為市委書記馬世忠的聯系村。第一次進村調研,坑洼窄小的路面就給馬世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要致富,先修路,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讓老百姓走上水泥硬化路”。短短半年時間,一條長3.8公里、寬4.5米的水泥硬化路從天松公路一直延伸到了村子里。一年多來,通過馬世忠書記的幫扶,該村新修了草胡至麥王山砂化產業路7.1公里,草胡至天松公路砂化路2.1公里,完成村內巷道硬化3.5公里……現在的草胡村,不僅道路四通八達,村內巷道也得到了硬化,村里的道路通暢了,老百姓的心里也亮堂了。
好產業成就小康夢
受一道坡一道溝地理條件的限制,草胡村村民長年以來主要靠種植小麥、玉米、洋芋等傳統農作物過日子,農閑時進城打工掙個零用錢,根本發不了家,更致不了富。雙聯行動開始后,馬世忠書記在調研過程中,通過和干部、村民座談,請專家進村實地勘測了解到,草胡村無論是土質還是氣候,都非常適宜蘋果生長,而且還能種出優質的蘋果來。因此確定了在全村大力發展蘋果產業的發展思路。為了草胡村建果園的事,馬世忠書記通過協調,和鄉干部一起逐戶動員,很快在村里掀起了果樹建園的熱潮,僅去年一年,就建成高標準優質果園2000畝,改造老果園500畝,在果園里套種中藥材500畝,果園面積達到了全村耕地面積的80%,戶均果園達到2畝以上,基本實現了適宜地塊果園面積全覆蓋。該村何立新給自己算了一筆賬,“自己種了4畝蘋果,按每畝一年收益1萬元算,一年就能收入4萬元,再加上務工收入,一家5口人,人均收入就過萬元了,果園到了盛果期,我們的生活就小康了。”
大手筆書寫大民生
要想真正達到小康,光鼓起錢袋子還不行,得讓村莊面貌有全新的變化,讓老百姓有全新的思想。按照鄉村提出的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和建設美麗小康村的思路,幫扶領導馬世忠給予了大力扶持和指導,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協調水利、發改等部門,對村莊的山、水、林、田進行綜合治理,打破地界、戶界、村界,以小流域為單元,以田間道路為骨架,新修梯田800畝,修建水毀河堤500米,讓原來貧瘠的坡地變成了保墑保肥的水平梯田,種啥都有好收成。
為了讓村級黨組織煥發活力,馬書記親自過問,按“六室八有”標準,重新選址建起250平方米的草胡村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硬化場地2300米,砌護坡450立方米,并整合村商貿中心、圖書室、文化活動室、衛生室等服務功能,真正成了全村老百姓參政議政及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為了提高全村老百姓的生活質量,馬書記通過和村兩委班子協商,協調市、區相關部門開展了草胡村綠化亮化工程,栽植行道綠化樹380株,改造危舊房80戶,刷新墻體60戶,新建垃圾投放點2處,按裝太陽能路燈87盞。現在的草胡村,老百姓晴天不怕土,雨天不怕泥,休閑有去處,夜里不怕黑。原來人見人嫌的落后村一下子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先進村。
一年多來,馬世忠書記為草胡村幫辦實事20余件,協調幫扶資金700萬元,件件都幫到了草胡村老百姓的心坎上。2013年,草胡村老百姓人均純收入達到3710元,增幅達到30.6%,如今的草胡村,正在向著美麗鄉村的目標邁進、向著小康村的目標邁進。
聯戶聯到心坎上
說起草胡村的變化,馬世忠書記的聯系戶何招生、何成各、何四海體會最為深切,村民何成各說:“馬書記每次到我家來,都會給我們帶禮物,和我們一起拉家常,當聽說我孫子在家沒事干時,還為她聯系了學校,讓她復讀。我們真的很感謝馬書記,是他讓我們一家重新有了富起來的念想。”馬書記第一次入戶調研時,村民何招生正臥病在床,馬書記立即找來鄉干部問何招生有沒有參加農村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大不大,還為他留下了500元的慰問金,讓他好好看病。現在,何招生的身體已經康復,3家人都按照村里的統一規劃新建了果園,何招生家栽了4畝蘋果,何成各家栽了5畝,何四海栽了4畝,這些果園,是他們脫貧致富的希望。
雙聯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困難群眾過上小康生活,行動如何開展,怎么幫、怎么聯是關鍵。草胡村的變化告訴我們:真幫實聯是雙聯的核心。幫,就要幫到脫貧致富的節點上,徹底解決實際問題;聯,就要聯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讓老百姓感到黨和政府是在真心幫他們過上好日子。雙聯行動必須找準制約群眾脫貧致富的癥結,整合各種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草胡村正是因為整合了多部門、多項政策的優勢,在一年的時間里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在雙聯行動中以村帶戶是可行之路,通過加強基礎設施為困難戶致富創造條件,通過謀劃富民產業讓困難戶找到致富之路,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讓老百姓堅定致富信心,通過優化村莊環境讓老百姓過上舒適的生活。